“物联网”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凯文·艾什顿提出(1999年):物联网是将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的网络。2005年11月,国际电信联盟发布2005年年度互联网报告——《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由于物联网在军工产业、灾害预警、日常生活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具有深远的前景,近年来,各大国家纷纷提出与物联网相关的信息化战略。2009年8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提出建立“感知中国”中心的意见,并确定在无锡建立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中心。从此,物联网正式被列为我国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物联网”具有互联网的普遍性特征,是互联网在形式上的延伸与扩展,在物联网时代,物物皆媒体,每个物体都是一个媒介终端,物传媒化了,而传媒发生了爆炸性的扩容,传媒物化了,人们真正进入了“传媒化生存”时代。这一切必将对现代传媒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具体从以下四方面进行论述:
一、物联网引发传播智能化的转型和升级
物联网所涵盖的信息技术手段使网络的价值和内涵得到了延伸,实现了人与物之间的相交相融,使泛在的、无处不在的网络环境得以形成。而泛在的网络进一步对使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产生了影响,推动着传媒的转型与升级,不断实现传播智能化。
首先,物联网有着不同于互联网的新兴传播介质。传统媒体的传播主要靠反复刺激受众,通过不断的刺激使受众产生记忆,从而影响受众的行为,但是人的记忆会随着时间和刺激频次逐渐衰减,这种被动呆板的传播显然不能取得长期效果。而物联网中,每个物体都是一个信息源、一个独特的传播介质,具有主动搜寻、自动播报和识别等功能,能主动筛选出对受众行为有价值的信息,并对目标受众进行信息跟踪与控制以便实时掌控,实现了传播的智能化。例如,物联网电视安装了许多摄像头,能精准地捕捉到观众的表情变化、目光聚焦点、聚焦时间等信息,并把这些信息数据化,迅速分析出观众的喜好,以便在后续播出的电视节目中迎合观众的喜好,达到智能传播。
其次,物联网时代传播时所考虑的因素有了很大变化。传统媒体在传播时考虑的主要是到达率、覆盖率等,互联网时代传播时考虑的主要是互动点击率、信息搜寻的有效性等。而物联网不需要考虑这些,从媒体工具的角度来说,物联网就像阳光和空气一样,在不知不觉中与人们发生关系,就像智能化的“傻瓜网”,谁都会使用,谁也离不开。
由于物联网的兴起,一场传播革命在所难免。作为与物联网联系紧密的传媒产业则必须高度关注物联网的最新进展动态,及时应对,实现自身的智能化转型与升级。
二、物联网与传播平台的爆炸性扩容
物联网激起人们对物体、自然、社会进行信息跟踪与控制的浪潮,将数字化、网络化的普及进一步推向了智能化控制的普及。其兴起吸纳了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广泛交流与控制,使人们获取信息、享受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层次、多领域,实现了传播平台的爆炸性扩容。
首先,物联网的出现扩展了传播媒介的范围。传统的大众媒介无外乎广播、报纸、电视、网络,而物联网环境下,物体通过其所安装的电子标签、传感器、二维码等与无线网络相联结,对固有的、弥散的、非集中化的信息进行循环的“生产”与“再生产”,这更大程度上消除了对于媒介性质的认识,甚至可以认为“物体即媒介”[1]。 每个物体都成为信息的载体,通过动态的变化向外界传播信息,所以物体本身也就成了一种传播媒介,有多少物体,就有多少传播媒介,传播媒介的范围得到了极大扩展。
此外,物联网还扩展了人与人交流互动的空间,即传播空间。物联网突破性地改变了以往的互联网为人们提供的虚拟的、局限于人与人之间的空间,实现了对物体的控制,使对现实物理世界的感知与互联成为可能。人们可以通过智能控制设备,完成与物的信息互动与交流,如通过物联网点播节目、观看现场直播、进行现场投票等等。由于物联网的作用,受众与传媒机构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受众不仅可作为信息源进行信息传播活动,也可以接受其他信息源的反馈,从而实现各信息源间的信息互动[2]。最常见的即电信网、互联网和有线电视网的三网融合,融合后,人们能通过物联网的媒介作用实现对通信、网络和节目的随意控制,并最终实现传播平台的爆炸性扩容[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