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金融概念兴起 能否成主流引猜想

  互联网产业的本质是一个汇聚人气卖东西的平台。如果互联网产业不能升级成为“移动互联网产业或移动物联网产业”,它就有可能因为使用习惯的改变而减少受众。一旦受众流失,互联网金融还有什么生命力呢?

  为什么互联网金融只有三到五年的寿命?

  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互联网金融其实只是一个销售通路和服务通路”的结合体。或许很多做金融的人不认同,但是我们不可否认传统金融业与互联网产业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看法差别是很大的。不信?笔者这就来分析给大家看。

  通路与平台之争

  传统金融看互联网就是一个通路,但是互联网看自己则是一个平台。

  传统金融的看法:

  传统金融之基金与保险公司的代销通路有银行通路、机构通路与直销通路,但是互联网金融的产生让这些公司多了一个销售通路,也让这些产业开始思考如何利用这个新通路创造新的蓝海而不被传统通路制约(国内基金公司90%的销售份额来自于银行通路)。

  而传统银行其实早就进入了互联网金融的世界,只是传统银行的角度只是把互联网金融当作服务客户的一个平台,如网银。其实,网银本身不就是互联网金融的一个工具吗?只是会用银行网银的人大多数都是银行的既有客户,而且多数客户只是用于查询、汇款等,只有部分现金资产大于五万以上的客户有可能产生被动性购买商品(理财经理提醒或销售)。

  互联网产业的看法:

  我就是一个平台,我这个平台放什么就可以卖什么,所以我可以是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汽车、互联网杜雷斯、互联网机票、互联网美食等,当互联网产业决定要卖什么类型的商品时,互联网产业所要思考的问题就只剩下要自己做还是代理该类型的商品去卖而已(淘宝的余额宝最早是代理,后来并购天弘自己做)。

  客户的差异

  传统金融的客户多为现金资产大于五万的客户,而互联网产业的客户多为屌丝。

  传统金融的看法导致互联网金融的产生:

  传统银行的理财服务绝大多数所针对的对象都是一定资产以上的客户,而且通常是五万以上(银行理财多为五万起,且多数银行的金卡客户以五万作为门坎,如招商银行)。

  对银行来说,五万元资产以下的客户到银行办理业务反而是种负担。而五万以下的客户来银行办理存款汇款的比例大于五万以上的客户(尤其是退休人士来刷本子的更多),所以银行就会用大堂经理来做分流,希望客户去使用网银或是自动柜员机,在分流的过程中也把五万以下想理财的年经屌丝给分流出去。

  这些年经屌丝在缺乏理财信息与通路时,就只好求助于网络,而身为网络商城的巨头淘宝就此嗅到了商机,代销了货币基金,目标就针对喜欢网络购物的买家,从而创造了互联网金融的神话。

  体验的差距

  银行重视赚钱,而互联网产业重视客户体验。

  国内的银行业对于高获利已经习以为常,再加上牌照的垄断经营,所以给大众的印象就是你进银行后的“每一项服务几乎都要收费”,或是“和你交换条件后才给你相应的服务”。

  而互联网产业则把客户体验放在首位,不在乎开头赚不赚钱,只在乎可以迅速拥有多少人气与客户,以及迅速创造在该通路的影响力,因为互联网的残酷是 “在每个通路永远只记住前三名”,比如搜索引擎除了GOOGLS、百度、搜狗外,大家已经记不住其他名字了,再比如微博,你可以说出前五名有哪些吗?所以互联网只求快速累积人气、用户与影响力,然后再想赚钱的事情,因为当你拥有人气、用户与影响力之后,你就是放什么卖什么的通路了。

  下一棒是物联网金融

  要分析互联网金融的前途,笔者个人认为还是要回归互联网产业与金融产业的本质来看。

  传统金融的本质不外乎存汇款、贷款、理财与其他特殊业务的金融工具(如私行业务、国际贸易与投行等),而传统金融最大的优势则是占据了市场上绝大多数的金融资产,并且是一切账户的拥有者--光是账户的拥有者这点,淘宝是无法撼动的(钱汇入淘宝仍需放在淘宝的银行账户里面),除非淘宝未来自己有银行才有可能跳脱这个限制,当然马云已经在申请民营银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