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部署物联网农业,让农民更轻松

  “以前为控制温室大棚的温湿度,每天需要人工打开、关闭大棚通风口,一天要往返好几次,不仅费时费力,有时操作稍有不慎,还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同时,人工操作控制温湿度并不精确。自从引进了物联网技术,就轻松多了。”5月30日,在位于梨林镇后荣村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工作人员侯卫华告诉记者。

  在侯卫华的带领下,记者一行来到主控室。工作人员轻点鼠标,液晶显示屏上就详细显示出每个大棚棚内的土壤温度、湿度,空气温度、湿度,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以及棚外温度、风速等数据。此外,工作人员还可以通过监控系统清晰地看到每一株作物的生长情况。侯卫华说:“工作人员坐在电脑前就可以了解大棚的各项环境参数,还可以远程控制大棚内的遮阳、通风系统,手机扫码就能了解每个棚内施肥、灌溉的次数等数据。一旦环境出现异常,系统可以自动采取相应措施;如果出现报警信息,工作人员也可以迅速进行人工处理。”

  随后,记者一行依次来到大棚区。只见每个大棚前面都安装了一个物联网总控箱,箱上有12个按钮和指示灯,工作人员介绍这些就是控制大棚内卷帘、遮阳网、喷灌头和通风口的控制器。进入大棚内,记者看到每个棚内都有一个白色小箱子和一个黑色钓竿状的东西。“这些设备是干什么用的?”记者问道。“这些是传感器,可根据专家提前设定的指标,对棚内温湿度情况进行预警。当大棚内的温湿度高于或低于设定的标准值时,系统会自动给管理人员发送手机短信,并提醒工作人员进行大棚通风、降温或保暖等措施。”侯卫华解释道,“棚内还有100个喷灌头和滴灌电磁阀,用来给作物喷洒农药和水。”

  物联网技术带来的智能化种植模式,最大的优势在于实现了对作物的精确化管理,节省了管理成本。侯卫华说:“我们企业主要是按照订单农业的模式,为国外一些企业培育甘蓝、洋葱、萝卜、紫苏等种子。以前,国外的专家每年都要乘飞机来检查和指导生产,现在上了物联网技术和高清监控系统,他们在电脑前就可以查看每个大棚的作物生长情况,减少了生产成本,实现了种子的科学管理。”

  谈及物联网技术的好处,侯卫华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他说:“按照传统的大棚管理模式,一个大棚需要几个人照看。而实行智能化管理之后,人工成本大大减少,一个人就可以管理多个大棚。以前传统育苗模式,苗大小不一,花期不能相遇,成熟时间也不同;现在环境可控,苗齐、苗壮,有利于机械化定植。”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物联网中控平台是济源市实施的智慧农业项目,目前已经有3家企业应用该平台。在今后的发展中,济源市将在农业企业中积极推广应用该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