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互联网进化的发端

  2014年6月12日,人民网在京主办的2014移动互联发展大会开幕式上,由人民网组织编撰,经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移动互联网蓝皮书《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2014)》正式发布。开幕式后,移动互联网蓝皮书分论坛随即举办,社科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在论坛上致辞,移动互联网蓝皮书主编、人民网副总裁、人民网研究院院长官建文,新媒体蓝皮书等其他皮书主编,移动蓝皮书作者等100余人出席分论坛。

  移动互联网蓝皮书中撰文指出,在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两股洪流的共同推动下,互联网也将进入新的时代,这一新时代甚至都不能简单地用Web3.0这样的词来概括,因为它不是某种版本的升级,而是互联网的全新版本,正如地球进化过程中的“新生代”。文章指出,物联网的技术将使得未来的移动互联,不仅是人与人的互联,还包含了人与物、物与物、人与环境、物与环境等各种方式的互联、互动。物联网在未来必然是在与移动互联网的互动中完成共同的进化,二者的交互融合将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向:

  第一,可穿戴设备:人体的延伸

  可穿戴终端是移动互联网与物联网的最早交集之一。数据显示2013年下半年,全球有160万台健康腕带和智能手表出售。而预计这个数字在2014年将成数倍增长,预计2014年全年智能穿戴产品销量将有1700万台。可穿戴设备是人体延伸的一种全新方式。一方面,作为人的传感器,它可以自动采集人体信息或与个体用户相关的信息,将这些信息自动传送给相关的人或设备,这意味着人的状态更多的被“感知”;另一方面,它以增强人体功能的方式,促进了人在移动或变化环境中的信息采集、传输与处理能力的提升。

  第二,“智慧”物体:远程互动的实时化与智能化

  物联网的基础,是物体本身产生“智慧”。从移动互联的角度看,物体的智慧化,将使得人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的远程互动更为及时、智能。将移动互联网与物联网技术结合起来的“车联网”,更是远程智能互动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车联网并不只是意味着在汽车这样的移动物体上,可以方便地接入互联网或者享受相关应用,它更意味着几种不同层次的数据交互与互动控制,而很多都是可以在远程实现的。这些互动包括:车与人的互动,车与车的互动,车与环境信息系统的互动。

  第三,环境感知与适配:移动信息服务的深化

  移动互联网的一个核心是移动,也就是不断变化中的环境,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与传统媒体以及早期互联网相比,移动互联网使得传播环境或情境的意义被放大,环境和情境成为了传播活动的一个重要变量,为特定环境中的人提供适配信息,成为了移动互联网的必然方向。而物联网技术使得环境数据的获取更为便捷、及时,环境与人的互动也更为具体、实时。因此,提供个性化、与环境适配的信息服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物联网技术的支持。虽然现在人们没有太多地将LBS与物联网联系起来,但在某种意义上,LBS应被视作物联网应用方向中的一种。用物联网的思维来开发LBS应用,才能将LBS更大的潜力发掘出来。

  第四,自然物体的终端化:数字世界回归“自然”

  移动互联网的另一个思路是,在一切流动空间中,为人们提供那些环境中最适宜的固定终端,而这个方向理想的境界是,自然物体的终端化。如何让目前的各种自然物体在保持其原有特性的同时,具备终端的能力,使人与终端的交互适应人本来的生活习惯,这应是未来物联网开发中的一个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