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发展:三大业务及五大制约剖解

  物联网起源于上个世纪90年代,那时候默默无闻的名词,经过短短十几年的发展,已经汇聚成了一片蓝海并获得了举目关注。2005年11月17日,国际电信联盟在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发布的《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里写道: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世界上所有的物体从轮胎到牙刷、从房屋到纸巾都可以通过物联网主动进行信息交换。

  物联网发展五大制约

  物联网是我国今年新推的项目,对物联网的关注也越来越多,为了推动物联网的发展速度,国家加大对物联网技术架构的研究。以目前情况来看,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就物联网产业化的目标来说,还缺乏核心、关键技术的支持,还需继续努力。

  1、核心技术能力不足

  我国物联网产业在专利、产品、解决方案等层面对国外存在较大依赖,如果核心技术没有重大的突破,我国物联网产业就有可能沦为发达国家的加工制造环节,所获取的利润非常微薄。

  2、行业融合难度较大

  目前,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还不成熟,没有打破不同行业、地区、部门之间的壁垒,缺乏相关的协同;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导致物联网成本居高不下,难以形成大规模应用 ,阻碍了物联网的推广和产业链的成熟。

  3、存在较大网络安全隐患

  物联网作为一个新型共享网络平台,其发展建设涉及到海量的信息安全、隐私和数据保护的问题,而目前还是缺乏技术上统一认可的手段以及监管上基于安全隐私保护的法规,导致一些人和事对物联网的应用 缺乏信心和安全感。

  4、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

  物联网产业起步阶段的用户很少,难以达到规模经济,无法形成供给和需求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的机制,从而制约了物联网市场化盈利模式的形成。

  5、缺乏统一的标准体系

  我国在物联网标准制定方面启动得比较早,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我国现在的标准还比较零散、缺乏、缺失,而且不统一。

  根据前瞻 产业研究 院发布的分析报告,电信运营商是 物联网 的积极推动者, 物联网 丰富电信网络的应用。

  受累于巨大的网络投资开支,与网络设备提供商相比,其受益较晚,并且下游物联网可行的商业模式尚未确立,运营商将承受一定的不确定性。

  物联网三大业务解析

  目前,我国已形成了基本齐全的物联网产业体系,以及较完整的敏感元件与传感器产业,产业规模稳步增长:2013年农业部启动农业物联网的区域试验工程、工信部印发多达 10个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2014年被国家旅游局钦定为智慧旅游年。无论是个人应用、行业应用还是政府公共管理应用,接踵而至的政策支持以及互联网巨头们对物联网毫不掩饰的热烈追捧,无不彰显了物联网的独特魅力。那么在这个1万亿元的蓝海下,究竟有哪些业务构成呢?

  一、身份相关类业务

  身份相关类业务是利用一定的可以标志身份的技术,用于物体识别、产品识别、用户识别和企业识别或跟踪的服务。这一类业务在金融支付业应用颇多,比如:手机钱包、防伪业务、电子折扣券、银行卡业务、VIP业务、票务服务等等。

  传统的身份识别主要依赖于RFID、二维码、条码、指纹等技术。RFID称为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经常用于物品或动物的追踪,它的识别距离较长,无需准确读取,读取处理速度快且效率高。二维码与指纹识别技术在近年来发展较快,在科技以及互联网产品上的应用增长尤为迅速,例如二维码支付与手机指纹解锁等。但是RFID对于隐私的保护不是很注重,经常在主体不经意的情况下泄露地理位置等信息;而二维码支付与指纹解锁,前者被央行叫停,后者已遭黑客破解,更是无法保证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