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走进“农家”

  物联网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农业物联网不仅受制于整个物联网行业的发展,而且由于农业环境的复杂性,面临自身特有的困境。

农业物联网

  ■本报见习记者 熊姣

  近几年,物联网如旋风一般席卷了各行各业。农业也不例外,物联网技术开始在全国多个地区推广运用,掀起智能养殖和智能种地的新潮。

  截至目前,中国国际物联网大会已成功召开第五届。然而有关专家指出,中国物联网行业整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需求也刚刚起步,产业核心技术尚未突破,商业模式不够清晰,各地在建设上存在重复投入、无序发展的问题。

  很显然,农业物联网不仅受制于整个物联网行业的发展,而且由于农业环境的复杂性,也面临自身特有的困境。

  从概念到推广运用

  不过短短几年,农业物联网的发展势头却颇为引人注目。

  浙江托普仪器有限公司(下称托普公司)市场部的芦经理告诉记者,公司从2004年开始做农业检测仪器,2010年在此基础上推出物联网,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种植业、水产养殖、智能监控、食品安全溯源等方面。

  “物联网是一种技术和方式,具体的用处很多。托普公司在温室种植和大田种植物联网应用上都做了很多工作,2014年长春农博园开园展出的大棚物联网应用就是托普公司负责的。”芦经理介绍说,从大棚里生产出来的蔬菜运送到上海虹桥,消费者通过物联网平台,就能在屏幕上了解种植的情况。

  “我们的产品已经在全国20多个省推广,共有300多个物联网项目投入应用。”托普公司副总经理朱旭华表示,农业部相关部门也非常关注农业信息化与基层农机推广,今年7月曾前往托普公司进行考察。

  实际上,近几年成立了不少类似托普公司这样的企业。据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自动化部主任研究员郑文刚估计,全国从事农业物联网的公司少说有三五百家。

  “国家从2009年出台物联网政策后,农业物联网发展的势头还是不错的。”郑文刚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目前全国很多省都在大力推广农业物联网技术,在北京地区,物联网技术在大兴和通州等地的设施农业中已经成功应用多年,在果园、绿地中的应用也已比较成熟。

  在国家和地方财政的扶助下,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在全国各地落地开花。

  2011年,农业部发布《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并与发改委、财政部组织实施了黑龙江大田生产、北京市设施农业、江苏无锡养殖业三大国家级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2013年,农业部选择有一定工作基础的天津、上海、安徽三省市率先开展试点试验工作,并认定40家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

  “东北黑龙江以大型种植业为主,北京以设施蔬菜花卉为主,天津以水产养殖为主,上海以物流为主,安徽以大田生产为主。”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李道亮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这些试点项目开展了大量的尝试。物联网技术不是炒概念。成功与失败的根本在于能否解决老百姓的实际问题,成本与产出是否对等。”

  郑文刚也指出,成本问题是农业物联网推广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农产品附加值低,另外老百姓对物联网也需要一个认知过程。”

  “前两年是对概念整体认识的提高,这两年已经认识农业物联网的概念,因为一次性投入较大,农业物联网比较适用于规模大的农场,农户还不太适应,不过这也是一个阶段。”芦经理表示。

  水产养殖与种植业中优势明显

  农业物联网能不能顺利走进“农家”,关键还在于能否为老百姓带来便利和实惠。2010年,中国农业大学与江苏省宜兴市农林部门合作建立江苏省首个物联网水产养殖基地,目前已卓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