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里看花的物联网究竟是啥

 

  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物联网的新时代,照理说也更“智慧”,但现在让大家搞不清楚的其实不是各种名词,而是物联网的定义对一般大众甚至是大多数媒体记者(包括科技线)来说,对物联网最广泛也最没意义的解读是:如果某“物”能与某个网路连结,不管它有没有具备网际网路功能,那就算是一个“物联网装置”。

 

  问题的所在是“物”这个字,我们用它来形容任何一个无生命的个体,其实太模糊、忽略了真正有意义的讯息重点。我是在1990年代末期第一次看到“物联网”这个名词,它当时指的是一种利用RFID标签的“物品追踪”技术,就像每台网路上的伺服器都有自己的位置,只要给予包裹、企业设备财产等每样东西一个特别的RFID标签号码,就能被追踪。

 

  后来到2004年,物联网被扩大解释为由IPv6衍生的无线通讯协议6LoWPAN,也就是让特定的物品连上网际网路、并拥有自己独特的URL识别位置;那些“物”通常是嵌入式装置,例如微控制器、感测器,或是不需要人工介入的机器对机器通讯设备。

 

  目前在科技圈,物联网似乎意味着一个所有电子装置都能透过IPv6的TCP/IP通讯协议、以自己的独特URL位置连结在一起的连网世界;但实际上基于各种理由,并不是每样东西都那么具连结性,而物联网也开始被分为一个个子领域,例如工业物联网、大楼自动化物联网、国防航太物联网,以及消费性物联网。它们彼此之间的共通点其实并不多。

 

  物联网被分门别类的原因之一,是TCP/IP通讯协议本身在设计之初,是要连结由人类操作的运算系统,其基本假设是根据人类的反应时间以及预期;而因为人类的操作是关键,所有的TCP/IP都是保证资料传递,在资料传递发生时不会过度关注。

 

  这种原始设定对于许多应用领域来说是合适的,例如个人电脑、智慧型手机,以及各种可穿戴装置如智慧手表、健康/健身设备等等,因为这些装置与人类互动密切;不过因为TCP/IP基本上是非同步,也是非即时或非决定性的,偏偏这些是很多嵌入式应用的关键需求,特别是在工业领域。此外在军事、航太应用领域,安全性则是最主要的考量。

 

  万物连网的世界难以大同

 

  没有任何排除状况、让万物连结同一个网路的世界是难以实现的;例如在汽车领域,安全就是一个大问题如何让要求高安全性的系统与对安全性要求不高的其他系统(例如消费性电子设备)共同合作,是重要考量。

 

  因此笔者认为物联网世界的分裂状况还是会持续,只不过都是在一个叫做“物联网”的主标题之下;而这里的“物联网”一词实际上是不具备太大意义、也没有传递什么有用的讯息。如果电子产业对命名法则的关注程度,能像对于各种技术标准的关注程度那么高就好了…

 

  Silicon Labs软体部门副总裁Skip Ashton最近接受EETimes美国版编辑Junko Yoshida的采访(参考连结),表示对于物联网应该要忽略“网”,而更专注于其中的“物”,我认为颇有道理;他表示,彻底了解那些“物”要做什么,以及他们的思考与行为模式,会是解决物联网迫切问题应用层的关键。

 

  Ashton表示,在过去18个月来,产业界的物联网相关联盟或组织不断出现,每个阵营都表示他们的目标是为家用设备建立“互通性”,但显然都比较关注自家利益。我们能减少这种各自为政的情况,为物联网建立一套共通的标准与定义吗?藉助IEEE等标准团体或许是一个方法,但除非受到政府法规的强制要求,恐怕实际状况还是一团乱。

 

  那么让产业团体来订定一套机制,让“物联网”成为一个需要经过认证的标签呢(例如“IoT Inside”)?但这一切都是需要建立在众人对命名法则有共识、希望让“物联网”这个名词真正具备意义的基础上,我不认为这是可能存在的。市场上有太多的投资利用了市场的“物联网”热潮,厂商会希望这个名词越模糊、定义越不明确,而且维持的时间越长越好…

 

  不过或许我们不需要花1万5,000年来搞清楚“物联网”到底是什么;以目前的布署速率来看,IPv6可以撑上两三百年,而且IPv4目前仍承载全球超过九成的网路流量;大约到25世纪,我们才会看到一个真正的物联网世界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