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为什么需要人工智能?

 

  很显然,以目前可以预估到的科技水平看,不是机器人不会威胁人类,而是远远还没有到需要担忧的阶段,也许再过二三十年就可以认真思考和争论一下这个问题了,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让人工智能帮助人类生活得更好。

 

  越来越多的事实可以证明,在简单重复的高强度劳动中,更多的应用机器人会提升效率,可以将人类从低效率的苦活、累活、及脏活等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也许很多人马上就跳出来说,这样岂不是造成大量工人失业,从而造成社会动荡、经济下滑?这个担忧就像汽车的出现会让很多马夫失业、让很多养马产业破产是一样的。

 

  假如未来某天人工智能大发展之后,也许人类一周只需要工作三天就够了,但是社会经济的总产出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因为机器人效率的提高而实现成倍增长,人类的生活消费水平从而大幅提升。当人类通过机器人为我们劳动而让我们实现丰衣足食,即使不工作又有什么关系呢?毕竟劳动不是我们的目的,而只是目前获得生存的一种手段,人类不会因为缺乏劳动而死亡,而缺少食物则会。

 

  机器代理人会是人工智能的突破口吗?

 

  众所周知,人类大脑是自然界最复杂的系统之一,是一个由约140亿个神经元组成的繁复的神经网络。很多心理学家认为,目前人类大脑只使用了3%,或者最多不超过10%,也就是说人类大脑90%以上都是处于休眠状态。目前已知的全球运行最快速的高性能计算机人工大脑,其智力水平大约与3岁小孩相当,可想而知要达到一个成年人的智力水平,我们还需要多大的研发工作量,更重要的是对大脑的研究我们聪明的计算机专家爱莫能助。

 

  因为要想模拟大脑,总得先摸清楚大脑的运作原理吧?很遗憾,模拟大脑主要是计算机科学,但是了解大脑运作则属于生命科学,已经超出了聪明的计算机科学家的擅长领域,不是说生命科学家没有计算机专家聪明,而是生命科学没有摩尔定律,很少看到生命科学领域有计算机领域这样实现指数式的技术突破。因此,过去几十年,生命科学的发展是远远跟不上计算机科学的发展速度的,造成了人工智能相当于是一条腿在走路。

 

  要判断一台机器是否真能够像人类一样“思考”目前来说还有不少难度,而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让其进行“图灵测试”。计算机科学家阿兰图灵在1950年发表的论文《机器能思考吗》中,提出了着名的“图灵测试”,并且图灵预言,到2000年将有足够聪明的机器通过该项测试。

 

  令人遗憾的是,在过去的64年中全球还没有一台机器通过了图灵测试,直到2014年6月英国雷丁大学一台超级计算机巧合通过了该项测试,从而成为有史以来首台通过“图灵测试”的机器。而这个时间比图灵原先预言的时间足足晚了15年,可见对于一日千里的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的发展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取得突飞猛进的效果。

 

  人工智能领域着名的“蓝色大脑”计划,是由瑞士科学家设想的一个复制人类大脑的人工智能工程,从2005年启动至今已经近十年过去了,尽管该项目科学家在2009年声称有望在2020年左右制造出科学史上第一台会“思考”的机器,可是这个可能性有多大今天大家心知肚明。

 

  很显然,要让机器具备人类的思维意识,学会像人类一样思考,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那么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去实现人工智能呢?毕竟人工智能未必就是要让机器模仿复制一个人类大脑出来,模拟大脑只是其中一种路径,科学家应该寻找更多路径来实现人工智能。这方面也许好莱坞科幻大片“未来战警”又名“机器代理人”可以给我们的人工智能科学家带来一些启发。

 

  正如“机器代理人”电影描述的那样,人类可以通过网络连接远程控制一个仿生机器人实现自己的行为能力,包括视觉、听觉及触角的同步。这也就意味着,人类可以实现瞬间的空间地理位置转移,你可以随时出现在地球的任何一个角落甚至是在火星上,只要那里有可以与你实现连接的机器人即可。更进一步,在实现机器代理人的基础上,只需要实现人类的记忆迁移与延续即可实现永生了。因为肉体是无所谓的,肉体可以通过基因工程克隆一个出来甚至是用仿生机器人都行,从目前的克隆技术看这块不会存在太多障碍,总比要克隆一个大脑容易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