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即将迎来新茶上市。在石台县西黄山茶叶公司,酝酿许久的茶山众筹即将推出。 “购买几棵茶树,就能品尝到‘自己茶园’里产的黄山茶。”公司负责人陈卫武说。支撑这一构想的正是农业物联网。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消费者可以随时在自家电脑或手机上看到所认筹的茶树生长情况,以及茶叶加工、包装情况,对茶叶的品质更加了解。
现代信息技术正加速“长入”现代农业,让精细化种植成为可能。据省农委近期监测数据显示,全省共有265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涉足农业物联网建设,主要应用在农作物“四情”大田监测、农业精细化种植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等方面。 “调查表明,应用物联网技术后生产效益平均提高21%。 ”省农委副巡视员胡桂芳介绍。
当农业生产邂逅现代信息技术后,为何能提高效益?胡桂芳分析,物联网技术将影响生产的因素定量化,精准测量,为生产活动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降低投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安全。
我省是农业物联网建设起步较早的省份,2013年被农业部确定为大田生产农业物联网试验区。按“5425试验示范工程”规划,我省将建设56个粮食主产县大田作物监测点,并在庐江县、南陵县、宿州市埇桥区及龙亢农场进行大田生产物联网示范区建设。 2012年以来,全省已累计投入建设资金超过2亿元。
目前,我省大田生产物联网省级平台体系框架初步建成,4个大田物联网示范区正在建设。 56个粮食主产县大田作物监测点中,20个县的监测点已经建成并运行,可实时远程采集在地小麦长势长相视频和环境参数,并进行快速分析和诊断。
建设与应用结合不够 物联网难以“进大田”
虽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但采访中记者也发现,当前农业物联网应用仍有很大局限性,很多地方流于概念,“盆景”难以变成“风景”。“农业物联网概念近几年很热,界首本地有几家企业在做,我也去考察过。”界首市种粮大户齐岗告诉记者,但感觉技术并不先进,只能作为展示宣传用,对农业生产的帮助不大。
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记者采访发现,目前物联网技术储备不足,现有产品无法实现农业物联网预设效果。而不少研发建设偏重科研和大量功能的叠加展示,解决不了基本的农业生产需求,不实用,难以推广,同时成本过高农民用不起。“农业物联网是否有用、具有生命力,关键看它是否与当前农业生产相对接。”胡桂芳强调,必须以技术进步推动物联网的应用简单化、实用化。
大田生产应用推广明显滞后,是农业物联网建设的又一突出问题。滁州市农业物联网发展在全省领先,同样受困于此。 “当前大田生产物联网的技术尚不成熟,特别是大田生产物联网在开放环境下运行,受外界自然环境干扰较大,实现精准检测、调控的技术问题尚未解决。 ”滁州市农委市场信息科科长曹阳介绍。
“相对于设施农业,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较低,也造成农民对大田生产物联网建设和应用积极性不高。 ”曹阳表示,一套物联网设备,因其核心传感器的不同、布局规模不同,价格从数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这对小麦、玉米等大田作物来说,不具备推广使用价值。
围绕主导产业布局以科技进步推动实用化
发展大田生产物联网,对于转变粮食生产方式,提升粮食生产效率意义重大。 “安徽作为全国大田生产物联网试验区,将下力气啃下大田生产物联网应用这块硬骨头。 ”胡桂芳说。
专家强调,当前必须对大田生产物联网环境因子监测传感器等关键技术,加大攻关力度。就此,我省已由中科院智能研究所、安徽农业大学的专家领衔,组织专业团队针对生命本体传感器和玉米、水稻、小麦、茶叶等大田作物专家智能决策系统,进行研发和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