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升温,手机物联网前景广阔(组图)

  今天,智能手机正在成为各行各业应用的终端平台。手机具备了更多的能力,包括移动通信、USB、摄像头、蓝牙、红外、调频发射、WiFi、RFID-SIM、MEMS陀螺仪、Zigbee、UWB等,与此同时,手机业务也出现了新的业务模式:网站浏览、手机支付、手机认证、GPS导航、手机书店、手机淘宝、手机聊天、手机银行、商业信息平台等。智能手机的普及,为物联网的推进提供了支撑。而结合手机和物联网技术的手机物联网,则有望催生众多普及型应用。

  手机物联网的五层协议

  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地球逐渐被各种传感器所包围,但还没有将各个分治的传感器网络连接成一个整体,实现数据共享下的整体协同效应,这也是制定物联网标准的主要原因。但如果通过自上而下的标准制定将不能实现由应用走向统一。与其被动地等待宏观层面制定标准,不如面向应用围绕一个终端开发系统,待大范围应用以后再通过统一转换标准来和其他的平台进行交互,或许手机就是最后的统一终端平台。

  应用升温,手机物联网前景广阔

  物联网行业的重点在于基于设备平台和网络平台的应用方案、标准和结构,其中不同标准之间的互通可以采用编解码方式解决。手机物联网应为开放式、对称性平台,即无论怎样的物联网硬件接口、信息传输协议、信息编码方式都会在该手机平台上找到对称的软件、硬件与之对应;只要将该硬件整合进入手机,将软件平台融入智能手机,即可实现开放式的手机物联网模型。RFID-SIM就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利用换卡不换号的RFID-SIM卡,可以刷手机进入上海世博园区、刷手机进行小额消费、刷手机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物联网不是新建一张网,而是在整合传感器设备、现有2G/3G/4G网络、应用软件开发等资源的基础上开发的新应用。物联网的具体应用也许只是其中的某个层次,但要达到成熟的普及型应用则需涉及以下五个层次(见下表)。五个层次也是面向五个具体行业。可以预见的是下一代智能手机的开发重点将是物联网手机终端和标签技术,因为手机产业需要不断更新换代才能保持研发活力和持续盈利,而面向新的行业的普及型热点应用便是物联网,不是视频通话、手机上网。

  运营模式如何打造

  社会责任是企业经营的最高境界,围绕社会需求来整合资源、开发新的系统才能形成成熟的产业链,4G技术之所以发展迅速,2015年将达到3亿用户,本质上是大量的社会信息化应用软件需要带宽支撑。因此手机物联网产业链的打造是发自民间需求的自然而然的行为,而不是自上而下的行政措施。

  手机物联网产业链上下游包括标签生产商、手机终端厂商、移动网络运营商、系统集成商、行业主体。手机物联网必然是由产业链上下游中的一个环节作为核心主体,激活上下游资本。下面,将分别对五种运营模式进行分析,探讨可行性。

  模式一:以标签生产商为核心

  标签生产商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起步早、风险较低,从需求到生产再到运作周期短,缺点是缺乏软实力,信息化、网络化程度不高,导致只能是面向初级应用,但是,如果下游需求激活,则会有爆发式发展。

  模式二:以手机终端厂商为核心

  手机终端厂商开发物联网应用有决定性优势,其开发物联网标签的技术门槛低,且可以自定标准、自成系统,将是未来推进物联网发展的领军方。

  模式三:以电信网络运营商为核心

  移动网络运营商具有先天的网络资源优势,目前,电信运营商也正在考虑或正在参与软硬件开发、标准研发,因此也可以作为物联网的领军力量。

  模式四:以系统集成商为核心

  系统集成商多面向政企客户,面向具体的应用方案的组网、软件整合团队。优势在于创新能力较强,可以整合上下游现有资源,具有一定的优势,是具体的工程建设的引导者和参与者。缺点就是单兵作战,没有统一的核力。目前看来比较可行的是,一方面将系统集成的重心下移,将重点放在手机物联网传输层和传感层;另一方面向上通过移动虚拟网络运营方式,具体策略就是租用带宽、服务器平台,再发展就是租用云计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