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风口:开启智能制造六大领域试点

  看好这两大板块,一是基于政策考量。3月25日的国务院会议提出的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等10大重点领域多属于此类,此外,今年工信部将与相关部门就智能制造重大工程开展论证。二是基于可能性而言,中国在智能装备上已有一定基础,同时新业态新模式的制造业是顺应“互联网+”以及制造业服务化的大趋势。

  

t018161e1f0c45f5410.jpg

 

  现状:仅10%企业实现高水平智能制造

  就中国智能制造的现状而言,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特别是在智能化方面。相比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发力智能制造的发达国家,中国智能制造发展起步已经晚了几十年。

  业内专家表示,目前中国企业智能化水平参差不齐,仅有10%左右的大企业智能制造水平较高,尚有90%的企业智能化程度未成熟。苗圩在两会期间公开的数据表明,智能制造应用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线上比重较大。近五年,中国工业企业在研发设计方面应用数字化工具普及率已经达到54%,在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中,生产线上数控装备比重达到30%,上述两个领域智能化应用年均增长4个百分点。

  根据德勤与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2013年调研200家制造企业所发布的首份中国智造现状及前景报告显示,中国智能制造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同样也是大部分处于研发阶段,仅16%的企业进入智能制造应用阶段;从智能制造的经济效益来看,52%的企业其智能制造收入贡献率低于10%,60%的企业其智能制造利润贡献低于10%。

  而90%的中小企业智能制造实现程度较低的原因在于,智能化升级成本抑制了企业需求,其中缺乏融资渠道影响最大。德勤的调研显示,年收入小于5亿元人民币的企业中,50%的企业在智能化升级过程中采用自有资金,25%为政府补贴,银行贷款和资本市场融资各占11%。而企业收入规模大于50亿元人民币的企业,其智能化升级资金来源中自有资金占67%,银行贷款占比25%。整体而言,中小微型企业的银行贷款比例低于大中型企业,占企业数量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只能依靠自有资金进行智能化改造。

  不过,智能制造水平较低,意味着夯实发展基础的必要性,同样也意味着后续发展潜力的巨大。21世纪宏观研究院梳理发现,近年来,全国多个地方都在谋划智能制造发展,包括上海、浙江、江苏、天津、安徽、重庆、河南、辽宁、四川、青岛、北京、广东、黑龙江等省市都在摩拳擦掌,或成立机器人、工业4.0 或工业互联网等与智能制造相关的联盟,或出台具体产业规划(见表三)。此外,上市公司机器人、博实股份等也与高校、研究院等科研机构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机械科学研究总院联合航天科技、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等国内知名产学研计23家机构联合发起成立“中国智能制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在智能制造试点通知中,也提到将探索设立按市场化方式运作的智能制造发展基金,对于国产化能力不强的机器人行业而言,有望享受到政策扶持,此前设立的集成电路产业投资资金便是先例。

  

t010f090fc1097ec9ba.jpg

 

  突破:从机器人智能装备开始

  一般来说,智能制造涵盖智能制造装备、智能制造系统、智能制造服务,从表三不难发现,智能制造装备是智能制造发展的核心突破点。发达国家制造升级的过程中,是以机器人为核心的智能装备作为抓手,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也不例外,机器人不再是简单代替人工作业,实际上是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帮助各行业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实现节能增效的现代化生产及管理。

  一方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与国家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型相契合。继2013年中国首次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机器人市场后,2014年中国继续蝉联这一桂冠。国际机器人协会(IFR)数据显示,去年中国的工业机器人销量达到5.6万台左右,增长54%,远高于全球工业机器人27%的销量增速。在“十二五”期间,国家亦是针对机器人产业出台多项政策,在智能制造的大势下,政策红利有望继续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