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互联是未来大势,这一点人尽皆知,但是那究竟是多远的未来?至少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智能硬件市场刚刚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冰火两重天。
一方面,新老巨头涌入智能硬件,争相布局;另一方面,消费者购买力不足,初始热情渐被耗尽。投资人倾向谨慎观望,产品趋于同质化,点名时间也被迫转型;爆款单品多是昙花一现,跳票成了业界潜规则。
举个例子,曾在众筹网站上红极一时的产品,如今已鲜有人问津。曾经在朋友圈晒图就获得了千万订单的新硬件,同样遭到了和老罗一样的供应链问题。
草根创业者之外,互联网巨头也明显停留在摸石头过河的阶段。三星、微软、盛大那些一线品牌的手表手环反响平平,苹果的智能家居布局Homekit形同虚设,谷歌的Google Glass的鸡肋存在感令人唏嘘;奇虎360的安全防丢卫士在预约用户超过十万量级之后暂停并公开致歉,安全路由器不了了之。
如此,将2014年描述成一个“智能硬件死亡谷”并不为过。当下,除了充满想象和未来感的概念之外,智能硬件的使用价值多半停留在伪装逼格、自我欣赏的科技玩物之中。智能硬件创业者普遍对应用场景、实用性缺乏深度思考,一年下来耗尽融资的公司并不在少数,还有更多没有拿到钱的公司在艰难地挣扎,重新寻找生存之道。
行业是这样被搞乱的
智能硬件是移动互联网与传统制造业相交汇的产物。无论是互联网创业团队杀进传统制造业,还是传统企业摸索移动互联网,原本习惯的思维都是无法同时适用于两方的。两方都是巨头,但彼此之间难免陌生又冷淡。
现在智能硬件一脚踩进了两条船,成为了这两大领域之间的边界产业,这是一个暂无章法甚至边界也模糊的领域。在其中生长,融合前一种思维,运行后一种操作习惯,显而易见有些难受。再大一点就在于,双方各自往中间靠一点,都可以是智能硬件了,生生把智能硬件变成了一个泛概念,本来就不怎么清晰的市场,被催化出更多不精准的定位和夸大的需求。
就像Apple Watch,它只能与iPhone、iPad、Mac联结成一个系列来使用,才会爆发出强大的使用效能。
智能硬件也同理,当每个硬件能够承担起信息输入和输出的功能,信息能够在云端共享,最终才能提供无感化的智能体验。但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就是各种各样的智能硬件单品,这只是一些数据传输的单元,距离那张互为输出输入的数据大网还早得很。没有各种单品间的串联,即使是爆款,也承受着巨大的被弃用的危险。所以,在各方割据的时候,冲锋者某种意义上,也可以叫做敢死队。
在2014年,伴随着智能硬件而来的投资热潮也经历了一轮兴和一轮灭,各种投资都集中在天使轮和pre A,很难说一系列投资是看到了这些理念的可实现性,还只是急切得想占个坑。创业之热激起了资本之热,热钱又不断煽动热心肠。未来虽可期,但是冒进难免让人心慌。直到经历了一个死亡谷后,大家才冷静下来。
至于周边产业,比如孵化器、垂直媒体、众筹平台等等,在同一时间兴起,同样没想清楚。
其实,要跟硅谷比,中国人实用主义的本性让我们的创业者更擅长商业模式探索和运营推广,这在O2O领域是很有价值的,但在智能硬件上,可能就导致了理念被过早得进行商业化探索,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当然,也只是一波嘛。
硬件的体验感最主要还是在技术层面,有两个问题不解决,使用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一是交互,鼠标造就了web时代,触摸屏诞生出移动互联网时代,那么进入到智能硬件或者万物互联的时代,好的交互方式就不应该再是触摸式的,开开脑洞,恐怕是语音和行为上的,甚至硬件通过预判你的行为来完成输入。但用用你的siri就知道,它最美妙的价值还只是在于被调戏。交互的技术问题不被解决,智能硬件恐怕不会好用。
二是续航,这个更简单,我真的能忍受每天为腕部设备充一次电么。这也是为什么智能家居领比可穿戴设备更早迎来了实用场景,至少人家没有续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