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物联网 拟三年孵化700余企业(图)

  孙平和告诉记者,他们希望借助基地搭建教育物联网的研究平台,以智慧校园为依托,将中山建成‘教育智慧城市’示范区。在该基地的三年规划草案中,企业的孵化数量和产值同样值得关注。规划称,要以孵化基地为依托,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培育和集聚一批物联网企业,在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信息传输、定位跟踪、信息安全和信息服务、商业模式创新等物联网重点产业领域,形成10家以上龙头企业、200家以上骨干企业、500家中小型科技企业的产业集群。物联网产业力争实现200亿元以上的产业规模。

  作为创新创业孵化器,培养人才同样是基地的目标。按照规划,将充分发挥学校作为教育物联网的人才培养基地与高校、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的人才和成果相结合的优势,利用物联网产业发展良好态势,在孵化基地集聚一批技术和产业高端人才,达到15名领军人才、200名高端人才、1500名高专人才的目标。

  名词解释

  教育物联网:“物联网”是由一些“具有身份标识与虚拟的个性化特征,可以利用智能化接口在智能空间进行相关操作,并可以与社会、环境、用户相互连接并进行有效沟通”的物体构成的网络,物联网具有“整合性”,是未来的因特网,其中的物体互为联通且扮演积极角色,具有主体性。

  “教育物联网”最初是由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季明明提出,教育物联网实际上体现了物联网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具体应用,改变了原有的教育理念和思维方式,智慧课程、智慧学习、智慧教育、智慧校园等新的教育元素逐渐出现,也意味着教育领域的发展开始迈向了转型升级的快车道。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它体现了物联网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融合、渗透和应用。

  场景

  “智慧校园”的24小时

  教育物联网如何改变学生的日常生活?近日记者走访多位业内人士,为你描绘未来可能出现的“智慧校园”的24小时场景:

  清晨,阳光照进学生宿舍的走廊,感应到白天的到来,走廊的灯光便自动熄灭,宿舍里同学们正准备起床,热水壶就已经吱吱地烧水,“智慧校园”里的一天开始了。

  老师们开着车驶近校园,校门口的车辆交通信息自动采集装置和视频抓拍装置已经识别出这是学校的车辆,于是自动放行。同学们走进教室,视频摄像头自动给每个同学进行脸部识别,记录下他们的考勤情况,并且上传到教务系统之中。

  课堂上,老师可以随时查看学生的学习进度,并根据各班级甚至每个学生的情况调整课程和作业内容。随着室外光线的变化和学生人数、位置的变动,教室里的灯光也随即自动调节了明暗度;投影仪一打开,窗帘就会按照需要自动拉上,营造出最适宜的教学环境。智慧校园里实践和体验的课程更多了,比如生物课上要认识不同的植物,学生可以用手机刷一刷校园植物上的二维码标签,就可以知道名称、特点等扩展内容。

  实验室里,在温度、湿度、气体浓度等传感装置的监控下,各种标本被完美保存,一旦出现误差,系统便会向管理员自动报警;图书馆内,有了RFID电子标签,查书、定位、借书、图书归架都变得非常简单,不仅方便了同学们,更减轻了图书管理员的负担。

  下课后,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计划,还可以通过计算机和移动终端进行知识扩充,课程系统根据每个同学的程度和需求向他们推送相应的内容,充分调动起同学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放学了,同样安装了脸部识别装置的宿舍楼“目送”着同学们回到自己的寝室。夜深了,校园里的灯光渐渐熄灭,而安防摄像头和红外传感器仍在履行着安全监控和自动报警的职责,守护校园的平安。

  从教育信息化走向教育物联网

  中山离“智慧教育示范市”还有多远?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