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包括可穿戴设备和智能家庭产品等在内的智能硬件已经成为物联网产业中最活跃的部分。然而,在一片“莺歌燕舞”中,资本市场却保持了谨慎的观望情绪。专家表示,智能硬件产业发展迅猛,但仍存隐忧,产品创意雷同、用户体验不好是硬伤。未来,应在差异化发展、简单操作、互联互通等方面发力
4月底开始销售的苹果智能手表Apple Watch,头两周全球销量预计达300万只。小米手环上市10个月销量突破400万只。京东商城数据显示,2014年,京东智能硬件销售额增长280%,年销售866万件商品。仅从数字来看,包括可穿戴设备和智能家庭产品在内的智能硬件,显然是物联网产业中最活跃的部分。
然而,在一片“莺歌燕舞”中,资本市场的观望情绪却开始显现。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智能硬件投资案例达120多起,其中70多家初创型企业获得了约6.5亿美元的投资。但现在,“很少有企业能拿到B轮和C轮融资,甚至连天使和A轮都开始变得困难。”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智能手环研发总监告诉记者。智能硬件真的只是昙花一现吗?未来的智能硬件什么样?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谈及智能硬件,在上海一家商业银行工作的岳阳颇有“微词”,因为先生是数码产品爱好者,这一年来她家添置了不少“新面孔”,“就说智能水杯吧,说是提醒你每天喝足够的水,但居然不是便携的,那怎么统计呢;给宝宝买的防丢手环,最多两天要充一次电,经常出门才想起没电了;智能手表连短信都不能回,就这样还要一个设备安装一个应用程序……”上述智能手环研发总监同样表示,他们开发的手环也是“玻璃罐里养蛤蟆”——看似光明,出路不大,“各家的功能都差不多,计步、防丢、来电通知,说到底就是缺乏颠覆性的功能。”
从品类来看,目前智能硬件产品品类相当集中: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智能插座、智能摄像头几乎占据了90%以上的智能硬件产品份额,厂商在同质化竞争的“红海”中苦苦搏杀。
为何智能硬件产品如此集中?投资机构志成资本CEO冯玉麟坦言,目前只有这些品类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其他智能硬件往往只能提出问题而不能解决问题,“比如很多检测空气质量的智能硬件产品并没有净化功能。这就让智能商品无法获得用户的‘刚需’,用户黏性差。”神奇工场CEO陈旭东认为,智能硬件产品还需要解决方便操作的问题,“现在用户通常要面对复杂的操作,普通用户并非都能快速上手。”
在阿里巴巴智能云产品经理杜海涛看来,智能硬件单品未来的发展依然要回到产品本身,“并不是只要能用手机控制就算是智能硬件,比如烤箱,应该让用户产品需求直接转换成代码,比如自动确定原料的品种、分量和烘烤时间。”也有专家建议,“一切产品的前提都是有用,要能够真正解决问题,智能硬件要在‘好用’上多下功夫。”
对于智能硬件产业来说,解决问题的另一渠道是“聚沙成塔”,通过平台集中操控和数据,产生产品间的联动性和新的商业模式。
而平台建设显然不能依靠势单力孤的硬件厂商,传统家电厂商和互联网厂商都在切入这个市场。从传统厂商来看,海尔、美的都发布了自己的智慧家居系统,并争取了诸如魅族、小米等手机厂商支持,格力则干脆为了推广智能家居做起了手机。
如果说传统厂商的优势在于巨大的产品基数,那么互联网厂商入局智能硬件平台的优势则在于流量。腾讯在上月发布了从底层打通智能手机和智能硬件的TOS+;阿里巴巴则将旗下的淘宝众筹、天猫电器城和智能云组成了智能生活事业部;京东也提供了自己开放式的物联网协议。数字家庭产业与应用促进中心副秘书长冉浩表示,无论传统家电还是互联网厂商,建平台的首要目的就是在标准上占据先机,“谁声音大,谁就能争夺到更多的加盟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