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人言必称互联网转型的当下,坚称“不要把互联网捧得像神一样”,死守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格力掌门人董明珠,显得尤其“另类”,甚至有点“老土”。
但实际上,董明珠以及她背后的格力军团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保守”,而是正在制造业转型智造的战场上,构建着另一幅景象。
事实上,在这场互联网转型的大潮之中,董明珠及其率领的格力军团其实是在全产业链开始了互联网化的布局,这包括生产环节的自动化、产品的智能化、售后服务的大数据化以及销售渠道的电商化。
在整个转型的过程中,同其他同类企业轰轰烈烈地渠道网络化转型及开放式地强强合作以及企业内部管理重构相比,格力的独特性在于专注苦修内功,注重自主核心科技的掌控,而这主要表现在自主研发机器人以及对于智能化家居的打造之上。
“我觉得创造永远是最重要的”,“我看重的不是一种商机,而更多的是一种责任”,董明珠强调称。
自主研发机器人,格力空调变身“格力重工”
就在美的集团宣布与日本安川合资成立机器人公司的同一天,格力向首届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投资贸易洽谈会采访团,开放了自动化生产车间的参观,高调公开了其自主研发机器人的最新进展。采访团实地参观了模具分厂、注塑分厂、钣金分厂、商用大型机组装配分厂等,体验其自动化研发成果及应用水平。其中,自动化改造后,模具分厂人均年产值达100万元,是国内平均水平的2倍;注塑分厂、钣金分厂分别节省人力约50%,而产量则大幅提升。
在偌大的生产车间,以往人挨人密集工作的景象已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整齐有序的自动化生产流程:在钣金喷涂分厂的ABB冲压自动化线上,几个桔黄色机器人排列整齐,正灵活挥动“手臂”抓取零部件,干得“热火朝天”。
据厂区内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高性能六轴机器人来自瑞士的ABB集团,而这条由机器人及相关设备组成的生产线却是由格力自主设计研发。
“该机器人本体是外购的,但整个集成方案核心内容是我们自己在做。”格力电器主抓自动化生产的相关负责人介绍称,“目前,负载12公斤的机器人,格力已基本都能自己搞定,50公斤、80公斤的,正在进行到最后的试制量产,150公斤的,到今年年底之内,基本上也可以全面实现自制。”
谈及“机器换人”,格力“四大分厂”的几位负责人最直接的感受是成本节约与效率提升。模具分厂相关负责人说,该厂拥有自动化设备约1000台。借自动化之力,工厂不仅极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人均产值,也节约了人力、减少了损耗,并将这部分成本用于加速规模化扩张。
资料显示,格力自2011年实施“机器换人”开始,相继成立了自动化办公室、自动化技术研究院、自动化设备制造部等部门,已拥有相关研究人员2000多人。
目前,格力已自主研发近100种自动化产品,覆盖了工业机器人、智能AGV、注塑机械手、大型自动化线体等10多个领域,拥有20几项设计专利。截至2014年12月31日,自动化设备制造部累计产出设备1660台,工装1482套。
“应该说我们已经制造的,而且已经应用的机器人,基本上和国际的水平是相当的,比如ABB,”上述负责人称,“对于一些要求比较高的设备,我们尽可能地要求要有自己的制造方式,自己的设计。”
那么,为何要如此痴迷于“自主研发”?董明珠给出的答案是,“我们很多的制造业都是依赖于别人的技术来做的,你仅仅是代工,所以我们要改变这个局面,要用自己的东西来创造一个新的生活。”
“我看重的不是一种商机,而更多的是一种责任。”董明珠强调称。
当然,除却情怀,自己研发的机器人在节约成本方面也显示了巨大的优势。据上述人士介绍,相较于外购,自主研发机器人的成本至少可以节约成本近一半。
为了更好地适应机器人生产的要求,格力的整个制造体系都要面临着变革。为此,今年6月份左右,格力成立了技术标准化委员会,由格力总工程师黄辉亲自挂帅,统一协调格力整个标准体系的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