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业4.0设备到智能硬件,只是一墙之隔

  按照约定,这次我们来回答如果深陷爆品思维是中毒,除了走上爆品这条独木桥,智能硬件应该何去何从?其实一直有个巨大的市场摆在你的面前,就是B2B市场,而在这个市场中,制造业是智能硬件的巨大蓝海。

  也许在外人看来,制造业一向都是四面高墙的围城重地,厚厚的围墙城外的人无法接近。事实也的确如此,工业巨头西门子、ABB、施耐德、Rockwell Automation…用百年的时间有意无意的构筑了这道围墙,他们使用着封闭的工业“iOS”控制系统,用现场总线和工业以太网传递着“加密”数据,用HMI人机界面展示着各种“APP”,用就地控制把云计算挡在门外。在过去这种做法的确是高度有效的,成功保护着自己的丰厚奶酪同时推动了工业的稳步发展。国内企业费尽心力按照这套思路参与竞争,胜出者寥寥。

  但是如果把时间窗口锁定在未来,这种做法很容易让这些巨头把自己成功变成工业界的“诺基亚”,因为世道变了。工业4.0理念的推广让围墙外的人看到了工业的未来,智能硬件企业正在变得比围墙内的人更有竞争力。如果想要实现工业4.0,首先需要变化的不是终端消费者的观念,而是工业领域那些演进缓慢的设备和软件。“智能硬件+云+APP”的组合已经相对成熟,稍加变换并且搭配在垂直行业的深耕,把制造业的那堵围墙撕开一个裂缝并不是难事。加上“互联网+”的提出让传统企业的革新需求尤其迫切,一场全新的制造业“推墙”进化的“好戏”正在上演。

  既然用“好戏”描述这场变革,就先得想明白两点:1、主角是谁?2、门票卖给谁?

  对于这两个问题,我的答卷如下。

  “铁人三项”的工业翻版是主角

  好戏的主角必须能够打动制造业的客户才行。那么他们目前最迫切的需求是什么呢?就是在成本不会大幅增加的同时提高产量。这个需求的达成需要多方面的合力,其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增加生产线设备的透明度,让决策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了解设备的运行情况,将会极大提高决策效率,从而提升产量。

  

2.jpg

 

  那么我们的主角怎么达成这个目标呢?核心演技靠“翻译”。不用理解工业领域现存的多个封闭的“iOS”,也不用被数十种现场总线搞成选择障碍症,更不用看懂HMI中各种深奥的“图形化”显示。只要做好“翻译”工作,把“铁人三项”稍加改造,即可。

  智能硬件的“铁人三项”你应该再熟悉不过了,没错,就是智能硬件+云+APP。这个模式在工业也可以套用。你可能会说,工业设备那么复杂,没有十几年的功力怎么做啊?也没错,但是你不必真的制造工业设备,只需要通过一个网关把里面的数据拽出来就行。“铁人三项”的工业翻版如下图所示。

  

3.jpg

 

  事先得跟咱们的主角打好招呼,“翻译”工作不是那么好搞的,苦工还是要做的。设备的数据结构首先得搞清楚,哪个标签代表产量,哪个变量代表运行速度,哪个字段代表故障代码…搞清楚了数据结构,再来看看网关自身,一端必须是和设备接口一致的网络协议,先搞好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几种,Profibus、Modbus、EtherNet/IP,另一端就是智能硬件的通讯天下了。

  主角做到这里,剩下的工作就游刃有余了,无论做什么比逼格更有逼格的应用,都是主角的强项,可能性超出了工业巨头的想象,这次轮到他们倒吸冷气了。如此这般,工业4.0设备就变身成为了我们最熟悉不过的智能硬件。

  最大的粉丝团在M3市场

  好戏当然也得考虑商业模式,谁来为门票买单是个问题,什么石油化工天然气行业肯定不是观众群。不是任何工业场景都适合智能硬件思维,而且绝大多数场景不适用,这是不争的事实。

  不过不用担心,任何一小块市场就已经“油水”十足。借用巨头对于自动化市场的划分,M3市场作为这场好戏的观众再合适不过了。M3只是个代号,你只需要分辨制造企业内部是否主要使用的是小型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就能认出这家企业是否属于M3。部分小型PLC的列表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