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嘉唯观点小结:
我们正从万物互联走向万物智能的时代,人机交互和人工智能是重要的技术基础,如何创造技术产品,通过不断自我学习演进,感知场景变化,使得用户连接服务变得更加智能,变得尤为重要;
“互联网+”有机会重塑传统行业,从物联网到大数据引擎,再到人工智能,有机会把人从脑力劳动和智力劳动解放出来,并逐渐取代这些节点中的不必要的人类活动;
人工智能正循环的背后基础是大数据平台和深度学习算法,让硬件和手机在不同场景下通过传感器获得数据具备感知能力,进过深度学习和机器学习进行思考,最终实现智能化场景;
最自然的人机交互应该是用户意识不到人机交互和信息交换的技术存在,创造智能交互人机接口,最终实现让机器和人一样沟通交流,后台感知计算无处不在,前端智能服务联动推送;
依托于百度大数据平台和百度大脑,百度的智能应用产品包括无人车、无人自行车、BaiduEye、DuBike等。其在人工智能领域通过引进人才、原型开发、前瞻布局,不断扩大人工智能的应用范围,希望打造自我经验积累、自我理解、自我演进的系统。
大家下午好!我是顾嘉唯,我来自百度深度学习实验室,在加入百度之前,在微软研究院主要从事人机交互技术研究。
现在我们逐渐走进万物互联的时代,下一个阶段是万物智能的时代,今天我们身边那么多智能硬件,智能手环、手表,智能水杯,智能牙刷,智能电子秤,智能独轮车等等要进入市场,仔细想想,这些所谓的智能设备除了连上了网,在手机端呈现了一下数据信息,跟一个消费升级的普通电子设备有什么区别?那么智能究竟是什么?这里我想要谈谈万物智能的本质,人机交互和人工智能是怎么扮演着重要角色的。
首先区别一个产品是不是真的具有智能的能力,有一个很重要的维度,就是这个系统能不能随着用户用它的次数越来越多,变得越来越聪明,所以,学习能力是智能的本质属性之一,根据用户的使用经验,能够自我学习、自我进化的系统才谈得上智能。今天大家都在谈人机交互,回顾一下人机交互发展的历史,从电器设备旋钮时代,到键盘鼠标时代,再到触屏智能机时代,从CLI命令行界面到GUI图形界面,再到语音手势交互等NUI自然用户界面。你问我终极目标是什么?我的回答就是没有交互,用户意识不到人机交互和信息交换技术的存在,让机器和人一样沟通交流。人性千年不变,除了程序员,没有人喜欢和机器打交道。在人工智能飞速正循环的今天,我们有机会让你身边的所有设备不断学习你的使用习惯,潜移默化地理解预测你的需求,后台全场景感知计算无处不在,前端全自动智能服务联动推送,最终实现环抱式的智能化场景。
接下去,我会拿几个智能化场景的具体例子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思考。
第一个想跟大家抛出来的思考,在座每个人都有智能手机,都知道智能手机App里的下拉刷新手势,最左边是Twitter在06年最早使用的这个交互方式。下拉式刷新,当时这个设计下拉比点击一个“刷新”button优越很多,类似双指pinch放大和缩小的手势,成为手机触屏交互上的经典,随后无数这样的产品,都是这样的方式,包括iOS原生的Mail也开始使用。
其实我们回过来考虑这样一个问题,今天用户在使用这种连接服务的App产品时,是不是还必须要每次都手动刷新?如果App能感知用户的场景怎么样?根据LBS或者WiFi环境场景,如果用户解锁打开手机就进入最想要看到的内容?这个下滑刷新的交互方式的标准是不是最合理的标准?有没有可能让手机的App和用户服务连接得更智能,不要通过刷新的方式获得更新?这是我们要考虑的。
第二个我描述一个今天很常见的场景,在座的有可能经历过,你开车去赴女朋友约会,电影票你之前已经在百度糯米团购上买好了,女朋友先到了电影院,她打电话要你把券号发给她,在核销机器上先把电影票取了。这个看起来很普通的场景,但在你开车时是非常不方便的,我们来看看你需要做什么,首先要切换到糯米找到那一条核销券,复制或者分享到微信,女朋友这边要确认;然后回到百度地图,找到电影院的位置开始导航,这样开着车还要在各种App间切换的行为是很不安全的,因为今天用户已经每天很熟悉在App垂直多任务间切换,但在某些场景之下连续切换跳转App的行为是很麻烦的,这绝对不应该是用户在手机上服务连接带来智能生活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