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已死,智能永生——从万物互联到万物智能

  大胆设想一下这个场景,然后付诸实现,不断迭代原型,我们一起看一下这个片子。这是我们当时做的这样一款能够自己骑行的,完成转向、行径平衡的,感知路况的单车。当我们做这个项目的时候,很多人会问这有什么应用价值?在座的大家可以回想一下我刚才抛出来的一连串观点中的第四个,就应该能想明白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事情了。大家看到了我们做这个奇特的“自行”车,背后开发过程还是很有意思的,还有我们正在研发的自动驾驶汽车项目。

  对于四个轮载的机动车,人车交互最重要的界面就是方向盘,方向盘是过去几十年一直没有改变的东西,在无人驾驶到来的时候,方向盘是不是会被干掉?这不是天方夜谭,Google从2010年开始了这样的项目,这是去年对外公布的最新一台,长得很Q,据说是为了让路上行人更安心,这台Google的无人车里面工程人员已经把方向盘给去掉了。

  那同样在做无人车的百度怎么思考的?我们希望尽快把自动驾驶技术做成熟,从辅助驾驶到全自动驾驶。这里面,无人车也好,无人自行车也好,无人驾驶技术是集人工智能大成的,包括了感知层、理解层、决策层,还需要系统有自主学习能力。今天现有的地图只有路网的拓扑信息,我们正在使用SLAM即时定位与地图构建技术来实现对高精度三维地图数据的采集,推动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这里不只是定位,还有对三维场景的语义理解:比如你到了一个岔道口,拿到前景的道路深度视觉感知,包括车道线、道路标志牌,对前方车辆实时位置检测,周围障碍物的监测,分析行人行为和并道超车的情况。另一方面,考虑这里面一个人车协同的设定,同之前提到的万物智能的本质一样,如何做到智能地学习驾驶习惯,不止是做到自动泊车跟车,应急紧急制动等,让半自动驾驶能做到和你副驾驶座上的老婆一样,在你过某个红绿灯时候就能推测出你要去的路线,我们希望创造出一匹城市中的骏马,马可以自由驰骋,同时当人要驾驭的时候,还有缰绳可以一手掌握。

  

9f85b895fe20502fc31aa12b0ede8b23_640_307.jpg

 

  今天人人都在谈创新,但创新是需要勇气承担风险的,需要公司能有愿景去持续支持一些基础技术创新。原来在微软研究院,我们做的很多项目的成果会发论文、写专利,起初会致力于做五到十年的技术储备。举一个项目案例,每个人口袋里面都有智能手机,自从2006年乔布斯把iPhone推出来开始,人与信息的交互方式只限于手指和冷冰冰的玻璃,但是人与物理世界的触觉感知如此丰富,如何打破这个局限,是我们当时在微软的思考。这是2013年发表的一个项目,重新定义触控技术。我们在屏幕周围部署的Piezo压电陶瓷,让触摸屏产生高频振动,当手指划过屏幕不同坐标位置,指尖和玻璃之间会因为震动的频幅差而产生表面的上下位移,进而产生手指间的摩擦阻力来改变手指接触相位上的触觉反馈和感知玻璃纹理的方式。

  比如我们在触屏上创造了金属按键的质感和橡胶按键的质感,长键程和短键程的力反馈,除此之外,想象一下这个技术如果能让你在手机上摸到购物网站上衣服的材料质感,电商的用户体验会被如何再造?另外,当时我们还用这个技术做了另一个demo,现在平板电脑或者手机上,你用双手拇指进行文字输入,眼睛需要看三个地方,光标位置,左手拇指和右手拇指,因而输入效率不高,如果用了这个触觉反馈技术,用户只要看光标位置就行了,因为让用户操作一段时间之后,左右手拇指就像一直操作实体按键和滑动滚轮,一样有肌肉反馈,同时通过机器学习,可以实时动态调整用户操作区域的数字信息和触摸区域,这是我们在效率工作上尝试提升体验。

  物联网、智能家居、智能硬件,在百度框输入这些关键词,搜索结果多过千万,显然已经不只是在计算机领域或者行业领域关注的东西,大家很清楚这样一个大的浪潮已经到来。这里我是这样思考的,两个关健词,智能、硬件。智能的本质是在于学习,在于不断的积累数据经验。

  

b4a59bdf01c6187399889e5de485721e_640_327.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