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制造巨头的“苹果”梦

  美国是互联网的发明国度,工业互联网一出世就打上了鲜明的互联网烙印,那就是开放。与互联网相比,工业互联网不但要在电信网络、数据存储和传输等ICT技术领域之间实现开放,更要实现制造技术与IT技术之间的开放和融合。

  这是一个跨越“两个IT”的研发阵营。2014年3月,GE跨界联合了IBM、思科、英特尔和AT&T等IT公司成立了全球工业互联网联盟(简称IIC)。工业互联网联盟采用开放成员制,致力于使各个厂商设备之间可以实现数据共享。这不仅涉及Internet网络协议,还包括诸如IT系统中数据的存储容量、互连和非互连设备的各种参数指标。其目的在于通过制定通用标准打破技术壁垒,利用互联网激活传统工业过程,更好地促进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融合。“旨在加快互联机器与设备的开发、采集和广泛使用,促进智能分析,并为工作者提供帮助。”现在,工业互联网联盟成员已达167家。

  这是一个生态意义而非产业链意义的开放系统。2014年10月,GE宣布其工业互联网Predix平台(相当于工业设备版的操作系统)向全球所有公司开放,将互联网领域的平台与应用开发者之间的合作模式引入了工业,便于用户大规模快速开发自定义行业应用提供保障。这种与智能手机领域的苹果高度类似的产业生态系统,将极大地加快工业互联网在制造业各细分行业生根落地。

  这是一个瞄准全球市场的标准化合作组织。目前,中国电信、海尔、华为、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等中国企业和机构已经加入IIC,将和全球工业互联网产业界同步分享最前沿的技术和资源。

  我们认为,GE等公司成立工业互联网联盟的目的,就是要借助美国在信息技术方面的优势,通过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在技术标准、产业标准方面占据主动,从而在全球的竞争中处于主导地位。到目前为止,工业互联网还不是美国的国家战略,这与德国以举国之力推动工业4.0战略形成鲜明对比。但由于联盟内部的很多美国企业都对美国“再工业化”负有责任,其技术核心之一也是CPS赛博物理系统,所以,很多学者都把工业互联网作为与工业4.0对等的产业战略来研究。

  与中国电信的合作,可以视为工业互联网向中国企业伸出橄榄枝的第一步。但是且慢,参与这一旨在振兴美国制造的新工业进程,中国可以获得什么?

  让我们把视线拉回到智能制造第一个生态体系——智能手机平台。在功能机时代曾连续15年获得全球市场份额第一,研发投入一度相当于苹果公司5倍的诺基亚,却在智能手机生态首战中败下阵来,于2013年最终陨落,转变了东家。这是第一个无法适应智能时代的制造巨头的唏嘘故事。在这个故事中,中国显然是旁观者和学习者、受益者。在苹果之后很快崛起了更加富有开放精神的新平台——安卓。通过与苹果的合作,中国一大批中小开发者获得了数十亿元的应用分成,为如今的“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培养了大批软硬件开发团队。而借助与安卓的合作,加上中国手机制造企业的锐意进取,华为、中兴、小米、酷派等制造商真正地杀入了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的第一阵营。

  智能制造领域很可能将重现与智能手机类似的竞争大格局。德国工业4.0和美国工业互联网,必将托起未来最重要的两大智能制造全球平台。笔者呼吁,我国工业界和信息通信业界,应高度重视其中透出的历史机遇,相向而行,携起手来整合全球创新资源,推动中国产业经济加速实现智能化转型。相比较而言,中德工业4.0对话进程由于系政府主导,节奏颇为缓慢,尚未进入到重量级企业相互加入对方产业合作组织机构,共同推进理念协商共同定义标准体系的程度。而工业互联网由于定位于企业间、市场化的开放合作,其中国化旅程已经“后发而先至”。

  通过对GE借助工业互联网转型智能制造的考察,我们发现,世界级的制造巨头,已经从单个设备智能走向系统智能,已经从单纯的自动化、信息化撬动智能发展到ICT与设备的深度融合撬动智能,从而形成设备联网、采集、大数据分析、智能决策等一系列新型工业智能服务。尽管GE倡导并组建了工业互联网联盟,也率先开放了Predix平台,但一个制造模式相对单一(主要集中在航空、能源、医疗等领域)的主制造商,并不一定能发展成为类似苹果一样的统一工业应用平台掌控者。工业各细分行业的分散性、制造技术的复杂性,将使得智能制造的平台博弈、大国博弈更加扑朔迷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