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他国家相比,新兴市场在该项指标上表现出接受新技术革新的较强意愿。中国消费者和企业似乎尤其对新技术持开放态度,这或许可归因于中国快速的消费增长。
例如,智能手机的普及刺激消费者对相关技术设备的进一步投入,进而促进企业和企业家采取行动,在技术领域大规模投资。此外,从整个经济体来看,如果中国能提高自身能力,进行正式或非正式传播知识,那么中国在转化因素上的表现将更加出色。
4.创新动力源泉——衡量国家运用新技术进行创新的能力。
相比在其他三大支柱上的得分,中国在该指标上的表现最为逊色。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在于缺乏尖端研究和商业生态系统。不过,目前中国正在积极投资,培养前沿的物联网开发能力。例如,政府、产业、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成立了无锡产业集群,以开发和引领物联网应用,此举体现出中国在这一领域做出的努力。
就物联网国家吸收能力而言,目前尚没有一个国家达到满分。也就是说,每个国家都具有提升空间。在国家吸收能力指数榜单中,中国位居第14位(见表2)——为了赶超美国、德国和日本,中国还需做出巨大努力。
物联网推动产业增长:
制造业、公共服务、资源产业最受益
研究模型显示,物联网能为中国创造巨大经济效益,那么它在不同行业的贡献又怎样呢?为了解物联网在中国各产业的具体经济潜力,埃森哲联合Frontier Economics,就物联网对中国12个产业的累计GDP影响进行了预估。
分析显示,在中国当前政策和投资趋势的助推下,未来15年,仅在制造业,物联网就可创造1960亿美元的累计GDP(见表3)。
虽然成效看似显著,但中国还能进一步扩大物联网的影响。通过进行定向投资和为其他类似计划提供支持,各行业还将产生巨大的附加值。以制造业为例,物联网创造的经济价值将从1960亿美元跃升至7360亿美元,增加276%。对资源产业而言,物联网创造的经济价值也将从480亿美元增至1890亿美元,比当前条件下高出近三倍。
分析显示,制造业在物联网经济效益中所占比重最大,其次为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和资源产业。到2030年,该三大领域将占物联网所创造累计GDP总额的60%以上。
对于制造业:
优化流程、提高效率、新增收入
制造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几乎占GDP的近一半。但是,产能过剩、资源分配不当、薪资上涨、环境破坏等因素正日益成为中国制造业转型的主要挑战。对此,中国政府正尝试通过应用物联网技术寻求解决方案。例如,“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重点旨在实现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突破。埃森哲近期一项调查显示,62%的受访中国企业高管认为物联网将有助于提升员工生产率,而48%则认为物联网可帮助企业优化资产利用率。
通过将实体世界与数字世界紧密联系起来,物联网可推动制造企业实现以下三大核心使命:
1.优化生产流程:制造商能采用无缝连接,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控制。物联网技术还帮助制造商进行预测性数据分析,以确定可能的设备或零部件故障,从而制定预防型维护计划,实现平稳运营。
2.提高效率,改善客户体验:生产过程中,企业可利用物联网技术改善工人的健康条件,提高安全性。例如,中国的一些工厂为工人配备了“智能腕带”,当工人进入危险区域时,智能腕带便会自动发出警报。同时,物联网还能帮助企业收集产品的售后信息,以改善客户体验。
3.提供新的收入来源:在数字化的“客户到制造商”商业模式下,消费者将得益于更加灵活和个性化的产品设计。
对于交通运输业:
提升安全管理、减少环境影响
从物联网的经济贡献角度看,中国的交通运输业的增长规模相对并不大,但是物联网应用对交通行业的安全管理和环境影响有着非凡意义。我们的分析显示,到2030年,在交通运输业,物联网将创造130亿美元的累计GDP。如果采取进一步措施,提高中国的国家吸收能力和物联网投资,经济效益将提升至近3倍,达到370亿美元。
物联网解决方案可帮助中国解决汽油消耗过度、污染排放、交通拥堵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例如,通过分析车辆传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