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医学开启医疗新模式

  此时,一种将医院、病人、医疗设备相整合的新医疗模式—物联网医学应时而生。不久的将来,病人只需在家佩戴好仪器,打开开关将检测数据传送到“云端”,医生只要有网络以及手机、电脑等设备,即使相隔万里,也可实时诊断。

  不过,物联网医学目前仍处于实验阶段,能够处理的病例也只有睡眠呼吸暂停以及肺功能在线诊断两方面。但在上海市呼吸病研究所所长白春学看来,物联网医学将比移动医疗更具发展前途,除了能解决分级诊疗问题外,也将给临床药物研究打开一扇窗。

  

物联网

  外围徘徊的移动医疗

  2014年被称作“移动医疗元年”,各种App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手机屏幕上,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三巨头也纷纷涌入这一领域。然而,移动医疗远非字面意义上“通过移动设备提供医疗服务”这么简单。

  在日前召开的2015(第二届)移动医疗健康峰会上,中国移动研究院首席科学家许利群表示,国内目前炒得很热的移动医疗,往往忽略了在健康照护、临床流程实施等应用场景中对数据有用性、可靠性、安全性的考量,其服务的有效性有待证明。

  “移动医疗服务需要开展更多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证明它的及时性、有效性以及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价值提议等。”许利群说。

  另外,移动医疗的最大优势在于围绕人的全生命周期进行健康管理,但是目前许多移动医疗工具的实际使用情况并不理想。

  智能设备制造商、熙康阿尔卑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窦元珠对记者坦言,目前,移动医疗应用设备大多存在用户黏性缺乏、健康服务跟进欠缺、过度追求时尚带来的操作性下降、数据传输管理不便以及测量数据可信度低等问题。

  最为关键的是,医生是医疗的核心,无论“线上”,还是“线下”,如果没有一批活跃的医生,都是纸上谈兵,而医生短缺恰恰也是制约移动医疗发展的“瓶颈”。

  白春学称,目前活跃在网上的医生,主要是社区医生或者住院医生,大医院的高年资专家寥若晨星,难以满足网民需求。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神经生物学研究室主任陈彪此前也表示,目前,众多移动医疗App的主要功能仍是基于方便和大数据收集,尚未建立“医生—患者”关系。

  “患者希望找到的医生资源是有限的,而没有医生的参与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医疗,不是你有一个iPhone或iPad,我就可以当你的医生。”陈彪坦言,移动医疗始终徘徊在医疗服务的外围,真正的行业痛点在于有病的患者找不到医生,大众的健康缺乏专人管理。

  物联网医学成趋势

  在大部分业内人士看来,移动医疗目的不是让医生在移动平台上看病,而是要结合在线的动态病情监测和远程及时管理,为患者提供咨询指导服务,解决看病难的问题。而将物联网的概念整合到医学上,联合无线传感器、信息技术和现有的动态网络设施,实现远距离的医院、病人和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将最终实现对居家病人的全天候检查和诊断。

  当前,各大医院都在积极启动分级诊疗,白春学认为移动医疗并不能解决这一问题,“医疗必须有感知和智能处理,病人通过手机告诉医生自己的感觉,医生根据所提问题进行答复,这仅仅是感受而并非感知”。

  相比而言,物联网医学包括全面感知、可靠存储、智能处理三级联动的医疗工作,从而让病人在家建立家庭病房,不用外出住院。

  所谓“感”就是数据采集和信息获得,比如,连续监测高血压患者的人体特征参数、周边环境信息、感知设备和人员情况等;“知”就是指数据分析,如监测高血压患者连续的血压值之后,计算机会自动分析出他的血压状况是否正常,如果不正常,就会生成警报信号,通知医生知晓情况,调整用药,加以处理。

  因此,在白春学看来,把物联网医学的手段应用在临床研究上会比移动医疗更有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