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物联网让执法者如开“天眼”

传感器装置与网络技术,实时采集污染源信息,构建数据中心和平台,实现污染监控、执法及决策等环保业务的智能化。”

  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生态环境检测网络建设方案实施计划》等政策文件鼓励发展环保物联网。郭慧鹏、仲晔等受访人士表示,环保物联网是未来实现智慧环保、变革环境监管的有效技术手段,但目前多地应用的深度、广度和覆盖面不够,环保物联网面临诸多瓶颈和问题。

  环保物联网的污染信息采集,依托安装在企业监控设备,这些设备价格昂贵、维护成本高。中国嘉陵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安全环保科主任唐琳介绍,该公司污水处理站的在线监控设备全都是进口设备,价格超过50万元,每年的维护费用约2万元,还不算零件更换,“前段时间一个设备的数字显示器坏了,换一个就用了2万元。”仲晔介绍,国控、市控污染源企业一般是大型企业还有财力承担,而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难以承担这笔费用。

  其次,部分政府部门认识不够、环保物联网PPP模式缺乏法律保障。物联网技术要求高、专业性强,政府部门缺乏技术和人才。张锐表示,一些地方的环保部门依然是传统管理思维和模式,有些认为安装了在线系统就够了,对于物联网的延伸利用和大数据的分析认识不足。此外,由于缺乏法律保障,政策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社会资本参与PPP模式仍有顾虑。

  再次,“信息孤岛”制约了环保物联网的数据全面采集和分析。污染源不仅是工业企业排污,还有餐饮油烟、畜禽养殖、农业面源污染等,而目前政府各部门的应用系统大多是独立建设,行政条块分割形成的“信息孤岛”难以构建完善的信息系统。

  加快建设环保物联网

  专家认为,从技术角度看,物联网技术已经成熟,当前应加快破除环保物联的制约瓶颈和困难,扩大环保物联网的应用深度和广度。

  仲晔、郭慧鹏等受访人士建议,一方面应鼓励扶持国内企业研发在线监控、工况监控等感知设备,一方面通过设备租赁、服务外包等创新商业、金融模式,降低环保物联网感知设备价格,为企业提供低成本的运营维护服务;对于低能耗、低污染的中小企业,通过税收优惠鼓励扶持他们安装感知设备。“政府要转变观念,不要将企业视为潜在的违法者,把环保物联网仅仅看作是一种约束企业的手段,还要通过物联网的数据分析为企业治污工艺改造、改善经营管理提供服务和价值。只有为企业提供低成本的环保物联网设备和服务,企业才有应用的积极性,才能真正扩大环保物联网的应用范围。”郭慧鹏说。

  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要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张锐认为,随着环保物联网应用范围的逐步扩大,将带动相关软件开发、感知设备研发、环保服务业等绿色环保产业的发展,未来市场前景看好。业内人士建议,应加大物联网技术的宣传,总结推广地方环保物联网的试点经验,提高企业、政府、社会对环保物联网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和意义;完善PPP模式的法律体系,加强契约信用建设;同时,在环保物联网建设过程中加强部门间统筹协调,打破“信息孤岛”,成为多部门共同使用的综合数据平台。(记者 周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