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社区中,沟通依然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简单来讲,几乎所有早期网站都会有一个论坛,而论坛都有一个叫「灌水区」的地方。但对于工具性网站来说,一个如 Google 搜索结果页面般精确且不可评论的列表或许是非常好的设计,然而对于社区类网站来讲,那应该是个巨大的灾难。早期的分类信息网站(如百姓网、58 同城)就是这样一个例子:没有用户的身份信息,没有任何可以进行多人沟通的地方,所有人都不在意自己的帐号,忘记了就重新注册一个。表面看来这些网站有大量用户,但实际上彼此缺乏沟通的用户对这些网站几乎没有归属感。当信任感消失之后,用户的流失率会惊人地高,因为没有人愿意把这里当做属于自己的一块地方。这些网站一旦停止流量采购,用户回头率将会直线下跌。而知乎和豆瓣则是正面的例子,在那里你几乎可以评论任何条目或者回复别人的评论。这就像在路边修葺了许多公园,任何人都可以驻足品评讨论一番,人们相互间的关系则会变得更加融洽。毕竟,人们选择加入哪个在线社区,都是被其中的人吸引,而并不是被社区本身吸引。
▌引流:
街道可以带来源源不断的人流,而街道的交汇处往往是最热闹、商业最发达的地方。设想一下,如果把北京南锣鼓巷的小街道全部封死,还会有多少人愿意从头逛到尾?在城市中,人们出行的目的有时并非只有一个,如果所有的街道都是为了专门的出行设计的(比如那些所谓的专用通道),人流将会变得异常稀少。毕竟很多时候,人们只是从南锣鼓巷路过,顺便买一杯饮料,而如果交叉的路口被封死,许多消费可能就不会产生。咖啡馆获得流量的成本变高,继而会提升价格,一旦价格超过了某个临界值,几乎所有人都会放弃购买,而这条街道的衰败也就不远了。
在互联网上,虽然页面与页面之间不存在物理距离,只要通过一个超链接即可连接,但在产品设计上依旧应该注意路径的设计。对于过深的路径,用户很难探究到底。比如说为了查看一部电影的评论,有多少人是按照首页—电影分类—年代—字母的顺序来查找的呢?缺乏相关性的推荐,就好比没有岔路口的街道,会让用户错过很多可能对他有用的内容,也会降低网站内容展示的频率。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 2012 年,亚马逊将推荐系统深入集成到支付流程的各个环节,从而让第二季度同期销售额增加了 29%。当然,这并不是说一旦有了岔路口,开任何商店都可以高枕无忧,更重要的是分析这个路口人群的喜好。如果没有满足用户的需求,拥有再大的流量也无济于事。从另一个方面来讲,虽然现在许多人都注意到垂直社区的风生水起,试图从垂直的人群入手建立社区,但将你的社区放入整个互联网街区中,你这条街道是充满了岔路口还是指向唯一的目的地呢?我记得,之前为我们的美食图片分享社区调研用户时,得到的很多回复就是:「我为什么要去一个只能晒美食照片的地方呢?这边晒完美食还能聊点别的呢。」
▌去中心化:
试想一座城市,只有一条非常宽的主干道,所有的建筑都紧邻这条大道而建,这个城市会呈现出怎样一种混乱?密集街道形成的道路网络,一方面连接了各个不同功能的区域,另一方面也为人群的出行提供了多样性的选择。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问题都是主干道的负载能力不够,所以不断地拓展主干道宽度。然而实际问题是许多人能够到达目的地的路径过于单一,所以不得不驶上主干道。就像我平时上班,如果骑车从小区里的小道穿过,整个过程只要 14 分钟,而如果坐公交走高架的话,往往需要 40 分钟以上。
在线社区也是如此。社区刚刚建立,没有太多的功能区域,也没有许多用户,这时候大家都可以通过一个中心化的入口进入各自想去的地方。比如时下很火的图片社交产品 nice,在它的初期,用户还没太接受这种玩法的时候,需要有一个中心化的编辑精选时间轴,让用户最快速地找到这个社区的精华所在,掌握这个社区的玩法并了解其标准,然后才能更好地融入社区。而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加,每个人来到社区的目的开始变得更加多样,功能的模块也在增多。一个中心化的主页往往只能满足一部分用户,剩下的用户则会因为找不到想要的内容而离开,导致整个社区的活跃度无法提升。这时候的首页就应该根据用户喜好来设置小街道,而不是坚持统一内容的主干道。当然,这并不是说去中心化就一定是好的,要根据社区规模来衡量。毕竟如果人数太少内容不够,这时候就进行去中心化,很容易让用户感觉孤独而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