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安全人工智能:让一切物联网产品自学习

  除了这一块,我们在大数据方面也有较好的积累和铺垫。我们企业安全部的同事用堆栈式的服务,可对网络上的网络流进行协议识别和应用识别。比如在网站随意截取一个网络流,即可预测出它所发送协议,发送运程。这是非常有价值的互联网信息。

  基于深入学习的人工智能,训练的平台可能已经非常普及了。公司的技术从0到1的转变可能性也变得很大。但人工智能或者技术的发展最关键还是怎么产生技术壁垒。

  360最近有两个重点:1、重点发展端上的智能,因为端上的量肯定要比云上的量高很多,而且会有各种端出现。

  要发展端上的智能化,可用编译的专用芯片,但用这种方式,它肯定会让产品的价格有大幅度提升。所以这绝对不应该是唯一途径,也就是说让端上建立技术壁垒的话,要在算法上降低计算量。

  打比方说1×1的卷积,它就能设计出高效的网络。最近的微软产品,把256级做3×3的卷积,就是9的量级,如果能用1×1把256做成64家,就有4×4的降低,这对于端上是非常有价值的。

  另外,端上的小模型,可能精度上会有损失,但是如果运用大量数据的话,就会在某种程度上弥补精度的损失。

  当然,它绝对不会成为技术壁垒,真正的技术壁垒是在不减少技术的情况下有精度的提升。这也是360研究院在极力发展的方向。

  综合来说,奔跑在CPU上的编译绝对是以后端上重要的发展方向。

  自学习能力

  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怎么样让人工智能的系统具备自学习的能力。

  很多应用真的没办法标注数据,比如自动驾驶,一般的企业没有办法搜集到各种场景下的数据。

  但如果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能够自主学习、自主搜集信息,那它的性能肯定就可以逐步增强。

  另一方面,在端上我们只能有轻量级的计算,如果能自主学习的话,之后就可以保证在端上达到计算目的,因为个性化服务不是服务所有的人,这样的话小模型就有比较好的针对性。

  此外,自主学习完全有自主性,一方面当一辆车在路上行驶的时候,就可根据上下文推导出哪些是人,哪些是车。特别是家里的机器人,如果能逐步积累一些位置,检测出一个人,如果能把这些样本做增益样本的话,那么机器人的性能就会自主增强。

  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希望这些物联网的产品有自主学习的功能,最后变成懂我的互联网产品,而不是互联网产品到了家里,变成一个Fix的东西。

 

  最后做一个小的总结,在360这种大安全的策略上,现在人工智能技术已经逐步地运用到很多产品中,同时也进一步证明了人工智能有很多新的产品形态正在打磨,我也敬请大家期待360有更多的人工智能的产品服务于普通的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