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医疗健康,互联网企业能做什么?做不了什么?

 

 

  2014年,在国家卫计委、科技部、中国科协、国家中医药局指导下,百度、中国搜索、百科名医网共同发起和组织了“权威医学科普传播平台”(以下简称“科普平台”)。2016年5月20日召开的“科普平台”创新启动会,意在展示近2年来的成果,亦是百度修复公众形象的一次尝试。

  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司长毛群安、中国科协科学普及部部长杨文志、百度总裁张亚勤、中国搜索副总裁邵军、百度医疗事业部总经理李政、百科名医网总经理朱晓兵出席了会议。

  互联网企业应当做什么?

  广义上,所有互联网企业提供的都是信息服务。医药卫生事关民众生命、健康,应当有互联网企业出手打造一片“净土”:没有包藏祸心的“专家”、没有误人性命的“偏方”、没有野鸡医院的忽悠,只有“纯正”的科学知识。百度、中国搜索、百科名医发起的“科普平台”就是这样的“净土”。

  在不到2年的时间里,有6000多位来自三甲医院及专业院校的知名专家(包括12位院士)参与“科普平台”词条的编审。至今已经完成10,000多条疾病词条、发布科普文章上万篇。“科普平台”上还积累了两万多个问题解答和数百集科普视频。

  到目前为止,“科普平台”积累PV达到1.5亿,但内容丰富程度和流透率还远远不够(张亚勤透露百度每天与医疗、疾病相关的词条查寻超过5000万)。

  下一步,“科普平台”将在严格按照流程选择作者、审核内容的前提下,不断丰富内容并从内容、形式、入口等方面加快移动化进程。

  此外,“科普平台”将在词条基础上,进行视频、动漫、互动问答、VR的再创作,以丰富的表达方式提供更好的服务;“科普平台”还计划利用云技术定向、精准地将医学科普信息资源送达目标人群,提升医学科普精准性,增强实效性。

  以上服务都是公益性的,是互联网公司对社会应有的回报。

  互联网企业还能做什么?

  对中国互联网公司而言,医疗健康已成“高危区域",某些本应提供相关服务的互联网公司采取“鸵鸟政策”——惹不起、躲得起,宣称不碰医疗。

  如果互联网公司都置6.5亿网民的需要于不顾,民众从什么渠道获得健康知识?到哪里寻医问药?听广播、看电视,还是找电线杆子?当然不会。

  有刚需就会有互联网公司去满足。尽管这两年“风声有点紧”,围绕寻医问药、挂号的创业公司还是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如“好大夫在线”、“春雨医生”、“微挂号”等等。

  与众多创业公司相比,百度的优势不须例举。今天会议召开前播放“”的宣传片显示:“百度医生”目前已经接入318个城市的5000多家公立医院(医生总数超过20万)。由于“百度医生”把这些医院“连接”了起来,患者不仅可以挂号(包括远程挂号),还可以享受“远程专家会诊”(即到所在城市的医院进行化验、透视等检查,由其它城市的权威专家参与诊断及治疗方案的讨论)。

  但是,这些服务由谁买单?

  患者?他们经济承受能力有限,互联网公司赔钱可以,赚到钱肯定招骂。

  医院?知名医院的医户人员长年超负荷工作,会给互联网公司送钱?

  互联网公司提供此类服务的“钱途”不见得美妙。没有可靠的盈利模式,互联网公司能坚持多久,能做到多好?

  互联网公司做不了什么?

  互联网不是万能的,特别是对医疗这个世界难题。

  针对中国,有两个问题是百度等互联网公司根本解决不了的。

  首先是解决不了公立医院的投入不足。互联网有助于优化资源的配置,避免“闲的闲死,忙得忙死”。但如果所有公立医院的医生都忙起来了,病人还是挂不上号怎么办?要知道,14亿国民人均占有的医疗资源非常有限。

  其次是消灭不了坑害患者的野鸡医院,也改变不了民营医院的丑陋形象。由于对公立医院投入不足,就必须引入外资或者民资。当年对外资的重重设卡,给了莆田系民营医院成长空间。如今,民营医院尾大不掉(总数过万莆田系占八成)、军队医院要停止有尝服务、公立医院要取消事业编制……对外资怎么办?上万家民营医院是“一棍子打死”还是引导他们自新?这些都不是互联网公司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