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公司也较传统公司更重视H。一方面,为公司迅速扩大的业务快速补充人才,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加强对员工的管理和培训。其中,京东HR部门的员工已经近400人。
不仅小公司,大公司在人才流失和战略转型中,也将挖掘机瞄准了对手的田地。
一方面,BAT这些巨头无一不在挖墙脚方面下足了功夫。有人说,当他们厮杀在一块,通常的节奏是这样的:阿里挖百度的人;腾讯挖阿里的人;百度挖中小公司人;其他科技创业企业也要横插一杠——总之,冤冤相报无了时。
另一方面,在巨头薄弱的环节,他们也盯上了在某方面比自己强的小兄弟。例如,正在把视线投向线下的电商之王阿里,在完成了对苏宁的投资之后,也从苏宁挖来了大量渠道型人才。甚至,有阿里人调侃,“被我们打败的人成了我们的领导”。
有人感慨,如果华尔街是一个对人才明争暗斗的名利场,那么硅谷和中关村显然在挖人这件事情上更坦坦荡荡,更追求速度,更像古罗马的竞技场。
2、西方:互不挖人?别搞笑了
几年前,硅谷大公司高管之间达成了一项“秘密协议”——互不挖人,这项协议第一次暴露是在五年前,更有趣的是,它的初衷并不是所谓“商业道德”,而是“节约成本”。
2011年,苹果、谷歌等公司被五名软件工程师起诉了,原因是包括苹果、谷歌、英特尔在内的数家行业巨头,自21世纪初期开始,秘密达成“不挖墙角”协议,从而人为地抑制职员薪酬的提高。而这场协议的由头是,2005年,谷歌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曾试图雇用一支来自苹果的浏览器团队,受到乔布斯警告,同意互不猎聘对方员工。后来,越来越多的公司加入这项“握手之约”,它们中至少还有Adobe、Intuit、英特尔和皮克斯。
巨头之间达成了表面和谐,你以为他们就真的不挖了吗?那你太天真了!
以“始作俑者”苹果为例,除了对协定中的几个小伙伴儿保持友好,不管是竞争对手、合作伙伴还是无关的公司,通通挖来再说。
它曾挖来耐克的设计主管、耐克Fuel Band智能腕带的主要设计师之一本·沙菲尔(Ben Shaffer)设计智能穿戴,挖来《纽约时报》设计主管阿雷姆·杜普莱西斯(Arem Duplessis)出任营销团队的创意主管。2012年10月,三星刚从AMD招揽来的芯片设计专家吉姆·米基德转眼就被挖到了苹果;2014年3月,有消息传苹果为生产大屏幕iPhone6,从竞争对手HTC和其台湾的供应商英业达公司、广达电脑狂挖工程师来建设自己的上海和台北团队。甚至,苹果还曾挖来在博通工作10年之久的工程师Xiping Wang和博通公司前任首席工程师Paul Chang,要知道,博通公司可是iPhone基带的供应商,而苹果却连续三年从博通和高通公司招聘了至少30位中级和高级基带软件和硬件工程师。
去年10月,一家来自美国旧金山的初创公司 Mission Motorcycles由于被苹果挖走了6名主要工程师,导致融资受到严重影响,最终申请破产。
当然,被苹果挖人的公司也不都是善茬,去年2月,特斯拉CEO马斯克就公开透露,苹果在诱惑自己的员工,提出的待遇包括25万美元的签约奖金和60%的薪金提升,不过“至今没招到几个人”。特斯拉也没闲着,当时已经雇佣了大约150名前苹果员工,以至于特斯拉无论是零售店还是中控系统,都透着一股浓浓的“苹果味”。
Google们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一大群独角兽公司的冲击。Uber,这家估值超过 500 亿美元的超大型独角兽,为了增强自己的地图研发能力,竟然成体系地挖走了 Google 的地图绘制部门。颇受欢迎的短租初创公司 Airbnb也 已经招人招红了眼,从别的地方挖来了一百多号人。
亚马逊CEO杰夫·贝佐斯曾在一份回应《纽约时报》报道公司工作环境的新闻的备忘录中,抱怨他的员工“每天都被其他世界级的公司挖走”。他没有具体说是哪些公司在追着亚马逊的员工跑。
这群估值在 10 亿美元及以上的热门初创公司,都在竭力追逐着硅谷最好、最聪明的人才,许以人道的工作环境和令人吃惊的薪酬。
二、挖人逻辑:鼠标与水泥的融合
互联网公司的人才战略是和互联网的发展相同步的,从前,互联网只是一个工具,填补人类在不同方面的需要,而互联网公司要做的就是通过尖端技术,不管提高声量,赔本卖吆喝。现在,互联网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已经开始创造需求,而商业模式也成了急迫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