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民用无人机市场规模还存在争议,但作为飞在空中的眼睛,正逐渐被 C 端、B 端用户接受。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玩家,这个领域还不断涌现新玩家。单在 Angel List 里,国外无人机相关的初创公司就已经超过了 330 家。
细数国内外的玩家,模式比较固定,基本已经覆盖了短期可见的所有赛道:硬件生产、软件支持、行业应用、服务提供等。如果民用无人机真的能够普及,这个还有哪些细分方向可以尝试,还能够延伸出哪些不同的应用?不妨来看看在自动化程度更高的发达国家,还有哪些有新意的创业方向。
(1) 无人机赛事 IP 打造
典型案例:Drone Racing League
多旋翼领域的早期玩家多来自航模圈,对竞赛并不陌生。这种赛事影响力是否可以拓展到普通大众中。今年年 初刚刚拿到 560 万美元 A 轮融资的Drone Racing League(下文简称 DRL)就在尝试这个方向。
DRL 在组织无人机障碍竞速赛,采用类似 F1 的积分排位制,目前每赛季 6 场比赛,积分最高的人将会获得全球最佳飞手。飞手头戴 FPV 头显操控无人机,观众则通过 FPV 头显观看比赛。不同于 F1,比赛使用的无人机都由官方统一提供,规格统一,最高时速可以达到 80 MPH 每小时,官方统一负责维修。公司的收益将主要来自于门票销售、赞助等。今年2月22日已经举办了第一场比赛。
DRL 的 CEO Nick Horbacezewski 此前是国际障碍大赛 Tough Mudder的首席营收官。今年一月,公司获得一笔 560 万美元的 A 轮融资,投资方中有 NFL 联赛迈阿密海豚队的老板 Stephen Ross。
当然,这个领域已经有其他玩家,包括美国国家无人机锦标赛(U.S. National Drone Racing Championships,简称 NDRC)、Games of Drones等。去年NDRC 为期两天的大赛吸引了 120 名参赛者,奖金也达到了 2.5 万美元。此前,Medium上还有一篇文章专门分析了为什么无人机竞赛会普及。
(2)无人机租赁业务
典型案例:DroneBase
这是大疆和 Accel 合作的无人机基金SkyFund投资的第一个项目,可以理解为无人机领域 Airbnb ——uvabnb,帮助企业和个人随时随地租用无人机航拍。用户在网上选择相应的服务套餐,填写拍摄地址,提交需求,DroneBase 就会找到拍摄需求附近的适合的无人机,帮用户完成拍摄任务。
DroneBase 去年4月 成立,主要聚焦房地产行业,创始人表示未来拓展矿业业务。与 Airbnb 类似,撮合交易需要同事聚集供需两端的资源,启动也会相对困难。此外,做行业拍摄、测绘领域还有很多 “传统玩家”,比如Skycatch等,但后者扩张需要受到设备、人力的制约。如果无人机应用普及,需求增加,DroneBase 更具后发潜力。
这个领域的玩家还有 36 氪此前报道过的Droners,它提供了一个让用户与飞手直接沟通的平台,用户只需提出拍摄需求、预算与时间地点,专业的飞手也可以自由选择想服务的对象。拍摄费用也可以由双方协商而定,可以按小时、按项目付费,并且在完成一周后才由 Droners 交付。
DroneBase 的租赁模式目前接近 B2C,顺着这个思路思考,未来是否有可能出现 C2C 模式,比如根据地理位置,通过特定应用,调用个人用户的无人机摄像头,进行拍摄,免费或者付费。这就需要大量拥有无人机设备的用户支持,很可能拥有应用的无人机厂商更具优势。
(3)飞手招聘平台
典型案例:Aviator.io
随着无人机在行业广泛应用,飞手会成为稀缺资源。Aviator 面向的就是这个需求,这是一个中介平台,帮助客户和官方认证过的专业飞手联系。客户可以在官网注册帐号,并搜索特定区域的飞手,并订购其服务。
另一家 Air-Vid的公司也在做类似的事情,不过,在具体的商业模式上则有所差别。如果说 Aviator 是采用的 C2B2C 模式, Air-Vid 则更像是一个服务提供商,Air-Vid 聚集大量的飞手提供给客户,客户公布其任务需求后,官方筛选并提供飞手。
长期来看,飞手招聘平台很可能还会切入飞手培训业务。后者的领域中也已经聚集不少玩家,以美国为例,包括有一定 FAA 背景的 DARTdrones、Drone University USA、Unmanned Vehicle University,以及民间机构 Aerial Technology International、DroneU、XProHeli、Unmanned Experts、Quest UAV、National Drone Schools。在欧洲有 HexCam、RUSTA 等。在国内,除了官方认证的飞手培训机构(类似驾校),无人机世界等也在做类似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