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上很多人知道你是一条狗

  上世纪90年代,《纽约客》曾有一句俚语闻名全球: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那个时候,互联网刚刚兴起,其虚拟和匿名属性让在互联网上的人可以充分隐藏自己,一个矮子可以在互联网上把自己塑造得高大威猛,一个屌丝也可以把自己塑造成高富帅而不被人知道。

  

 

  但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完全超出了一开始的想象,虽然匿名性可以让一个人深度隐藏,但互联网开放的属性同样也可能让一个人暴露自己,随着搜索技术的发展,这一点反应得更加淋漓尽致。

  人肉搜索

  2006年,一位网名“碎玻璃渣子”的网友在网上公布了一段虐猫视频,视频中一位女性将高跟鞋跟踏进了小猫的肚子里,接着狠狠地插进小猫的嘴中和眼睛里……视频公布后,愤怒的网友发起了“人肉搜索”,只用了6天时间,网友便通过搜集的照片、IP和地址信息基本将“虐猫事件”的主角锁定。

  人肉搜索能够成功地找到一个匿名的人,除IP地址的贡献外,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搜索引擎的强大,二是大批量用户的参与 (即现在说的UGC) ,搜索引擎能够追踪到匿名者在网上公开的蛛丝马迹,从而可以更便捷地通过这些线索一步步推进,大批量用户的参与更是实现了人人贡献线索的可能,从而让匿名者得以暴露。

  论坛时代是匿名性体现得最充分的时代,而人肉搜索正诞生于这个时代,人肉搜索的本质是搜索+UGC,它可以说是匿名者的克星,搜索和UGC正是由互联网开放的本质决定的,在开放的互联网上,可以说几乎没有人能做到绝对隐匿。

  实名制社交网络

  Facebook不遗余力地推行其用户的实名制,马克扎克伯格在解释原因时说道:“互联网世界中已经存在了太多太多的虚拟社区,在那里网民们可以彻底抛掉自己的真实身份和现实生活,投入到虚拟的狂欢中。与此相比,实名制的网站便显得弥足珍贵。”

  社交网站的实名制让人“无处可藏”,电影《断线》讲了一个被社交网络影响的故事:一个热爱音乐的孤独少年,被两个熊孩子盯上,后者不费吹灰之力在社交网络上把所有信息找到,并投其所好假意成为其朋友,双方无话不谈后少年的私密照片被恶意传播,而这最终导致了少年的悲剧。

  不说电影的导向性,社交网络的发展的确让实名制用户越来越多,Facebook、Linkedin、认证微博都让一个人的信息越来越容易被别人获取。比如对于招聘市场来说,实名制让招聘变得更透明,用人部门可以通过社交网络查询应聘者的过往记录甚至通过他的文字了解他的性格、兴趣爱好,从而决定是否录用。

  目前Facebook全球活跃用户数超过15亿,马克扎克伯格在今年早些时候预计到2030年时Facebook用户总数将达50亿人。试想如果全球70%的人都使用Facebook,并且都是实名制,那地球将成为一个“透明球”。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APP权限

  移动互联网时代不仅让人无处可藏,更严重的是你很可能24小时都处于被追踪的状态。如今在中国注册APP,很多时候都需要填写手机号,一旦填写,你的手机号便成了此APP (背后的公司) 的数据,接踵而来的很可能是各种促销和广告信息。安装APP时会有各种权限提醒,你同意得越多,隐私也就越少。

  你的使用或购买行为也会被记录,比如根据你买猫粮或狗粮的行为,它会判断你家养的是猫还是狗,根据你购买的频率,它会在你刚刚需要购买的时候提醒你。你的通话信息会被记录,它可以通过判断你经常联系的人推测你的妻子、父母的联系方式。通过跟踪你的位置信息,它可以轻易地判断你的家和公司分别在哪。

  可以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是没有绝对意义上的隐私的。

  

 

  大数据时代

  我们身处大数据时代,并且越来越多的相关数据会被跟踪和记录,软银孙正义曾说“在2020年的时候,每个人被连接的设备数量会达到一千个。在2040年的时候,这样的现象将会非常普遍,所有的人和物都会通过移动设备联系起来。所有的数据都会在云终端进行储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