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监管态度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恒丰银行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对野马财经表示,“中国对第三方支付采取宽松政策。如有些国家对大型第三方支付按存款类业务来监管,须交存款准备金。而中国就没有这样的制度安排,在准入政策方面,要求也并不是特别高。这有利于第三方支付的发展。”
其次,移动支付能发展到今天的高度,也可以说是站在银行这个巨人的肩膀上。
例如,中国的银行系统为第三方支付提供了身份认证、转账结算等支持,这成为第三方支付平台各开展综合金融服务的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指出:“移动端第三方支付的便捷性,确实离不开银行在后端提供的支持。”另一方面,银行也是第三方支付高度发达的受惠者。“虽然在一些新的交易场景中,第三方支付占据主导,银行的角色相对弱化,但第三方支付也为银行带来了资金流量和更多的收入。而且很多新增的业务,银行本来也没有动力和能力去做。”
如何不重蹈Apple Pay的覆辙?
除去金融政策方面的因素,在中国席卷市场的移动支付方式到了国外是否能一样受欢迎呢?支付,也和其他很多产品一样,出国后水土不服是很常见的现象。
典型例子就是苹果推出的Apple Pay。
在美国,Apple Pay覆盖了36%的商家(据Boston Retail Partners 数据),已经取代了PayPal成为美国移动支付行业的老大。在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等国,Apple Pay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然而,一路所向披靡的Apple Pay,最终折戟中国。据《时代周报》报道,目前Apple Pay在中国的移动支付市场中所占份额不到1%,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为什么输得这么惨呢?
类似于Android Pay、Samsung Pay等,Apple Pay属于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场支付的一种。业内主流意见认为NFC比二维码更加安全。而且,NFC的用户体验也更好,使用Apple Pay支付时只需将NFC感应区靠近专用POS机即可,无需输入密码,支付可在一两秒内完成。
不过,这也意味着更高硬件要求。只有支持闪付功能的POS机才能使用Apple Pay ,更别提对手机机型的要求了。
而支付宝、微信支付、QQ钱包、京东钱包、百度钱包、翼支付等支付工具都仅仅一个二维码就能搞定。
除了硬件的限制,支付宝、微信支付对商家的补贴力度也较大,Apple Pay的费率则没有任何优势,难以获得商家的推荐。
更重要的是,Apple Pay在美国的流行,与当地主流支付习惯密切相关。“美国人更习惯于银行卡支付,很多人会把卡贴在手机背面去闪付。”王蓬博这样分析。
美国信用卡服务的高度成熟与多种优惠对用户具有吸引力,消费者更多青睐刷卡消费,手机支付交易额在一般的零售场景中占比很低。
这是Apple Pay在美国等国更易推广的原因,而这也正是中国移动支付出海会面临的一大挑战。对此,王蓬博指出:“移动支付要解决场景布局和推广的难题,培养起当地居民的使用习惯。”
蚂蚁金服、微信等中国金融科技公司如何融入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金融生态,进而改变其用户习惯,恐怕是打赢这场支付战争的关键,而不是仅仅只限于服务中国的游客、只满足于金融服务落后的东南亚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