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发展史

  物联网,简而言之,就是万物互联,说说容易,实际上可不简单。

  1.提出

  1990年施乐售货机开始了物联网实践。

  1999年提出概念。

  2009年开始在世界各地全面铺开。

  2.定义

  物联网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等各种需要的信息,与互联网结合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实现物与物、物与人,所有的物品与网络的连接,方便识别、管理和控制。

  3.理解

  简单的理解,物联网,就是:物、联、网,这三者相互关联,相互协调,构成一个整体。物为载体,联为认知,网为链接。

  4.延伸

  如果社会的定义是“在特定环境下共同生活的同一物种不同个体长久形成的彼此相依的一种存在状态。”,那么物联网也是一种社会,是另一种意义的社会。

  如同现实社会一样,物联网的相互关联是有范围的,不是无限的,是一些相互关联的物与物之间形成的一种关系,而实现一定的功能。因此物联网并不是万物互联,只是有限的物物相联。另一方面,现实社会的相互关系是时间延续的结果,是感情、认知以及形态趋同,而物联网的社会则是一些功能相关的物的组合,没有认知,只有需要。

  5.构架

  百度是这样描述物联网的技术构架的。

  物联网架构可分为三层: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感知层由各种传感器构成,包括温湿度传感器、二维码标签、RFID标签和读写器、摄像头、红外线、GPS等感知终端。感知层是物联网识别物体、采集信息的来源。

  网络层由各种网络,包括互联网、广电网、网络管理系统和云计算平台等组成,是整个物联网的中枢,负责传递和处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

  应用层是物联网和用户的接口,它与行业需求结合,实现物联网的智能应用。

  6.从新认识“物”

  在物联网时代,物,已经不是原来的物了,而是有了新的含义。

  物,不只是一个单一的个体,而可能是是具有某种功能的集合体。

  物,不仅仅要具有功能,还必须具有智能,但是不一定有思想。

  物,不能相同,必须唯一。两个物,可以在形、性、能、智等完全相同,但必须是两个不同的个体,其差异是名字,也就是标识。

  按照技术术语的描述如下(摘自百度):

  1、要有数据传输通路;

  2、要有一定的存储功能;

  3、要有CPU;

  4、要有操作系统;

  5、要有专门的应用程序;

  6、遵循物联网的通信协议;

  7、在世界网络中有可被识别的唯一编号。

  按照这样的定义,我们真的就不是个“物”了,如果也想“化人为物”,就必须进行“武装”,手机,手环等等设备,将是我们进化“物”的开始。常规的“物”,经过武装,也可以成为物联网的一部分。

  8.发展和演化

  目前,物联网还只是发展和探索阶段,其标志是还没有形成统一和明确的标准,还有各种各样的可能,或许也不会有单一的标准,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范围,因为有不同的需求,会有不同的模式,也会有不同的内容,然而不管怎样,物联网的出现,会带来改变,甚至是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