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整体趋向下,诸如德国一样的发达工业国家的对外资本输出形式逐渐由早先的技术输出转变为向目标国家进行大规模的直接投资,投资的主体也逐渐由以车辆与机械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企业扩展到其它产业与行业领域。作为大型制造企业供应链体系中的部分中小企业,也逐渐主动与被动参与到对外资本与技术输出的变革进程中来。
以中国市场为例,德国中小企业一直将中国作为消费产品的加工基地,在华生产的产品大部分返销欧美地区,随着中国经济的稳定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德国企业的对华投资方式由以往的资本与设备输出转向技术与服务输出;另一方面,中国政府出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也对来自于境外的投资提出的新的要求,大众于2014—2015年期间在宁波、成都和佛山的巨大投资并不是仅仅为了满足中国乘用车市场的需要,同时还肩负着帮助国内汽车制造行业提升工厂与车间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以及为我国未来新能源车辆的研发与生产提供技术支撑与试验环境的关键任务。和大众等跨国集团稍有不同,德国中小企业更倾向于保护自身的专业技术与知识产权,一来德籍的高层管理人员和顶尖专业技术人员通常无法长居中国,二来中国的信息安全与法律体系能否对德国企业的技术与应用创新成果提供足够的保障也是众多德国行业企业长久以来较为担心的原因。受土地、劳动力等成本上升等的影响,以上海为代表的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严峻的形势,而作为上海制造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德资制造业同样面临严峻挑战。体现德国“工业4.0”理念的技术解决方案以及在诸如生物医疗、环境保护等领域的高技术产品既是中国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不可或缺的途径,也是德国中小企业及其创新成果落地转化的理想模式之一,中国在软件开发与互联网领域的良好土壤亦是德国企业践行工业4.0道路的试验场景之一。
针对许多德国高技术中小企业想到中国发展,但缺少资金这一普遍现象。中德工业4.0联盟执委会主席周向前表示:“我们筛选后会对一些企业进行金额较少的投资,帮助他们建立中国团队,这样他们就能进入A轮融资阶段,与上海企业合作,开拓中国市场。”在上海,诸如中德高科技投资对接会之类的专业机构目前为中德企业交流合作搭建平台,促进德国高科技项目在中国落地,也让国内投资基金有机会评估德国项目,这种方式同时降低了德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以及投资企业双方的风险。如何面对与进一步推进“中国制造2025”和的德国“工业4.0”对接,如何实现技术与应用创新的对外输出与成果落地转化,也是工业4.0平台各个工作组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在4.0平台与各个行业协会的配合下,2016年德国成立10家中小企业数字化中心,用于促进手工行业的数字化进程,2017年预计将会有更多中小企业工业4.0能力中心成立,用于提升德国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同时,大力支持诸如能源环保、生物医疗、化工及循环经济等领域的高科技中小企业的技术与标准输出;此外,在华德国企业和德国商会将会进一步大力推进双元制培训和相关职业培训的开展与实施,实现从雇员、组织管理到工厂管理直至技术与产品创新的全方位对外输出,从而加强德国企业,尤其是中小制造企业对外投资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