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能以二进制数字为食物,不能燃烧二进制数字取暖,也不能向油箱里加二进制数字。思想和信息很重要,但是物体更重要。”联网起来的物体将我们带入真正智能的世界,将掀起又一次广泛而深入的大变革。
消费互联网之后,是什么?工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智能互联网……好吧,就说物联网吧。
有些概念,好似风一样,刮过了就不存在了。
需要明白的是:绝大多数的概念,都是从现实中总结得来,至普通大众有所耳闻时,早已生根发芽。
旁观者嗅一嗅就走开了,沉浸其中的人需完善众多的细节,他们才是最终的引领者、受益者。物联网概念就是其中典型。
认识不同,选择不同,行动不同,命运由此不同,个人、企业、国家都如此。
一次现实的撞击
物联网的实践最早可追溯到1990年施乐公司的网络可乐贩售机。比尔·盖茨在1995年出版的著作《未来之路》中,也有过物联网的类似论述。
不过提及“物联网”这一概念,还要从凯文·艾什顿谈起,后来他被称为“物联网之父”。
上世纪90年代中期,艾什顿加入宝洁公司,负责玉兰油彩妆系列的品牌管理。一次,当他走入零售店铺巡视时,发现一种棕色的唇膏总是处于售罄的状态,库存里却还有不少。这还不是偶然的现象,他发现十家店铺中,至少有四家存在同样的问题。
当时,零售商利用条形码管理库存,条形码无法跟踪物品的位置信息,也就不能判断货架上的商品是否短缺。不过,零售商推出的会员卡中,会内置一种应用了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的无线通信芯片。
这让艾什顿产生了灵感:如果在口红的包装中内置这种芯片,并且有一个无线网络能随时接收芯片传来的数据,零售商们就可以获知货架上有哪些商品,就能及时知道何时需要补货了。
艾什顿开始在宝洁公司内部讲解自己的改进措施时,使用了“Internet of Things”(物联网)作为演示文稿的标题,无意中创造了历史,“物联网”流行后,艾什顿被封为“物联网之父”。艾什顿当时已意识且验证了:移动互联技术可以使万物相连,能帮助人们更好地做出决策。
1999年,作为麻省理工学院(MIT)赞助商的宝洁公司派遣艾什顿与MIT合作成立了自动识别(Auto-ID)中心,专注研究RFID技术以及智能包装系统,由此,物联网的概念更加系统与落地了。
十年之后的2009年,艾什顿在《RFID期刊》撰文“物联网的那些事”,给出了物联网更清晰的论述及更有说服力的畅想,他写到:物联网将把以人为基础的数据输入,转变为人和机器为共同基础的数据输入。
艾什顿在文中表述说:我们是物理存在,我们的环境同样也是。我们的经济、社会和生存不是建立在思想或信息基础上,而是建立在物体基础之上。
“你不能以二进制数字为食物,不能燃烧二进制数字取暖,也不能向油箱里加二进制数字。思想和信息很重要,但是物体更重要。然而,现在的信息技术过度依赖人类产生的数据,我们需要允许计算机运用它们自身特有的方式收集信息,这样,它们就能够亲自观察,倾听和嗅闻世界。”
物联网世界更加丰富。
物联网思维是超脑思维
互联网可以看作是人的信息化,而物联网则是整个世界的信息化
未来的物联网系统应该会是全行业的大融合,无论是农业、工业还是服务业,凡是会产生信息的地方都能够以某种方式接入到网络中。与现在的互联网概念不同,物联网的信息采集将不再依托于人的感知、人的操作,而更多依靠设备本身的感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