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快速崛起,将给人们生活带来什么影响?

  现在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我们的手机在不断收集关于我们位置和活动的信息。但是,我们往往却忽略了当前的每一个街区也在实时收集信息,往往被称冠之以“智慧城市”。如果如果说可穿戴设备是用户的自我掌握和了解,而智能家居的目的是便捷,那么智慧城市的终极目的就是控制,通过实时控制更有效地利用空间,能源以及其他资源。

  各种各样的网络信息收集设备正在被部署到公共场合,其中包括闭路电视摄像机,配有生物识别传感器的广告屏和自动售货机。此外还有称为“信标”的室内微定位系统,当其与智能手机应用程序结合在一起时,就会向用户发送有关附近产品和服务的信息。

  在城市空间中,每时每刻都在有无数的信息产生,我们的过往无不留下信息的痕迹,每平方米看似平静的空间都产生了各类用户数据,没有人知道该如何利用这些信息。在城市层面,物联网的指导思想才是重中之重。

  西门子工程公司关于智能城市的定义中提供了最鲜明准确的阐述:“从现在开始的几十年,城市将拥有无数的自主,智能化的信息系统,具有关于用户习惯和能源消耗的完善数据,并能够提供最佳服务...这样一个城市的目标是通过自主化的信息系统优化对城市资源的调控。“

  有这样一个哲学立场,其认为原则上世界是完全可知的,其中包含的各类事物可数可读,相互之间的关系能够通过技术系统完全编码,没有任何偏差。当这种理念用于城市事务时,这实际上是说对每个事物都有唯一正确的解决方案,这种解决方案可以通过正确输入的技术系统来实现,并且在公共政策的基础上不会产生任何失真。

  事实上,这个理念的每个方面都值得怀疑。最明显的是,说任何事物完全可知就是不正确的。即便传感器能够部署在一个城市的任何角落,它们也只能捕捉到能够观察到的信息。换句话说,它们并将无法掌握制定健全政策所需的一切信息。

  此外,人类存在的固有偏见会不可避免地让所收集的信息数据变色。例如,人们会无意识地产生有利于他们认知的数据。在压力之下,一个负责“制定配额计划”的警务人员可能会专注于她通常会忽略的违规行为,反过来说,她的指挥官在让城市更安全的指标压力下,可能会将人身攻击的重罪划为简单的轻罪。特别是在金钱或其他激励取决于达到是否绩效门槛的情况下,这种现象尤其明显。

  还有阐释的问题。智慧城市的倡导者似乎认为,人类的每个行为都有一个单一的显著意义,可以被自动化系统远程地识别出来并且做出响应,没有任何错误的可能性。这种方法最极端的倡导者似乎认为,从现实世界收集的任何数据都能够被统一解释。

  但是数据从来都不是完全“公正”,事实由于数据的收集方式不同,容易出现偏差。传感器的安装高度改变几米,就能够产生出不同的空气污染数值。稍微改变对于犯罪行为的分类,就能够改变整个社区对风险的认识。而任何从事投票工作的人都知道结果对于调查的措辞有多敏感。

  所有已知的信息处理系统、现有的人类认知水平以及现行的组织都与这种所谓“完美”相悖,。事实上,无论一个计算系统功能如何强大,任何经验丰富的工程师都永远不会用其来表示完美。

  此外,对于纷繁复杂的城市问题,一个解决方案打包一切的理念也令人困惑。一个城市往往由各类偏好的个人和社区组成,不可能同时完全满足所有人。

  如果说存在这样一个可以在算法上实现的解决方案,也是完全不可信的。假设存在这样一个平衡所有的算法,能够自动调配各类资源,那肯定会非常便捷。但是,将市政管理决策交给算法似乎也过于信任编写算法的人了。

  很简单,我们需要明白,开发这样一种旨在指导公民资源分配的算法本身就是一种政治行为。

  从计算模型推导出的政策建议,也很难适用资源分配等敏感问题。其中一些结果可能被人为干预,被加权决策因素覆盖,或者直接被忽略。

  事实上,大多数智慧城市措辞中隐含的完美能力与我们所了解的技术系统是完全不相称的。其并未建立在城市运行的基础之上。所以说,尽管物联网提供了许多新的可能性,无论我们被告知物联网带给我们多少便捷,多少自我掌控时,但我们也会应当以怀疑态度对待整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