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中的无人货架

  线下流量转化的逻辑和线上有很大的差异。线上有各种互联网的方式去引流、去转化;但在线下,需要合理的场景而且真正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才能自然而然去转化。

  我把需求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刚需,另一种是明确需求,最后是唤起性需求,每一类需求都有对应的发生点和满足点。可以说,无人货架很难有效唤起零食之外的需求。

  4、新零售的突围方向

  从多维度的“垂直”中寻找机会

  前面讲到零售是效率体验和产品体验的结合。如果想从效率端突破,需要规模和相匹配的管理能力,而规模还需要大量资本的助推。如果初创团队缺乏以上条件,可以选择接近产品端,依靠自己的渠道或现在很多新渠道,做好产品上的创新,有自己忠实的顾客群,理想状态做出自己的品牌,离盈亏平衡点也更近。

  在新零售领域, 垂直是一个机会。很多人可能马上想到垂直渠道,但垂直的渠道很难做大,垂直意味着流量入口天然具有局限性,价值受限。这一点在电商垂直领域已经被证明。

  然而,垂直还有不同的维度。一个维度是垂直产品,这里面充满了机会,比如周黑鸭、来伊份、全棉时代,只要你在某个产品领域当中,打造出一个独特的产品,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相对容易好做。

  第二个维度是垂直人群。这不是以产品做维度划分,而是以人群、社群或身份标签来划分,甚至可以更虚拟的东西来划分,比如审美、价值观。

  在现有社交媒体和电商的驱动下,已经衍生出来了很多”人群垂直”的机会。过去需要店面的产品陈列来给大家一个印象你是卖什么,但门店很难去标榜虚拟的身份,而线上就比较容易做到。

  很多人认为如果针对垂直人群,会面临人群转移的挑战。的确,像阿迪达斯、耐克、宝洁等等这些大品牌,都在面临这样的挑战。有挑战并不代表这个方向是错的,核心还是人群的天花板到底是有多高?如何利用有效的手段快速找到这群人? 聚合起来有多困难?聚合之后如何进行商业转化?

  只聚集一群人,并不能说明你能够实现和人群规模匹配的商业价值。如何定义他们的标签,价值从何而来,其实和有效的转化有很大关系。

  人群基数×转化率,这两个因素,我都会考虑。如果你能聚集大量人群,但转化率相对低,我觉得可以;或者基数相对小,但转化率很高,比如我们投的环球黑卡,这种模式也走得通。比如日本的无印良品,它的品牌内涵和风格决定了它聚集的人群有鲜明的标签,因此不能吸引所有人,但第一:这个人群的基数还是够大的,并不那么小众;第二:无印良品通过店面和产品牢牢抓住了这个人群。能做到这点,在消费领域也可以诞生百亿、千亿市值的公司。

  利用线下场景,让2000万用户记住你

  无论线上还是线下,最终比拼的还是有价值的商业体验,拼的是消费者能够在某一个场景、时间点、状态下记住你。

  如何让足够多的消费者记住你?两三个用户没有意义,两千万个肯定就有价值了。线上的难点在于,越来越难 让大规模的用户记住你,流量入口被巨头所把控,信息传播极度分散,就算你做的体验比他们好,消费者如果记不住你,来一次走了就很可惜。

  线下由于有物理的存在感,只要你的产品足够、服务的足够好,最终导致整体体验很好, 被消费者记住就相对容易,这样你存活和发展的机会就比较大 。

 

  当然线上的巨头也在布局线下,竞争是永恒的。当解决了人群选择和转化的问题后,线下企业的突破就在于规模和管理。当你的管理特别有效的时候,巨头短时间内无法复制,你就有时间成长;如果想收购你,就需要付出较高的代价。所以我们看到,阿里在通过战略投资、收购及合作的方式进入线下零售领域。因此对于创业公司,打造线下经营管理的壁垒,有助于形成竞争优势,拥有极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