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一层中,“软件”包括了物联网服务平台的架构、中间件、接口标准、信息服务规范等等,也融合了各行业中的一些基础性的技术服务(比如平台可以提供气象预测的服务)。
虽然,物联网的平台服务层使得“对物联网技术和各专业技术的设计和组合”更为便捷,但底层技术对应用的开发者并不是完全“透明”的,开发者在构建应用逻辑、运用数据资源和工具的时候,需要厘清底层关键物联网技术的适用范围、成本、特性等等。
只有深入理解物联网“词汇”运用的“语境”,才能编织出一篇“严谨而优美”的“好文章”(物联网应用)。
在这一层,各行业的一些已经模块化的技术,能够通过信息产业的(程序化)封装,向外界提供开放式的服务,以形成各行业在物联网中的公共性语言(词汇)。
不过,这种语言并不是服务于“人”的语言,而是“物”与“物”,即设备、系统之间用以信息交流的语言工具。只要掌握了某种物联网应用的“语言”,那么任何设备都可以理解该应用数据的涵义,使用此应用的物联网服务,操作远端设备并获得反馈。
6、应用层
对物联网行业应用的设计、搭建、运营。开发者和运营者在应用层,选取所需的资源和功能(包括信息技术和行业技术),通过对下层服务的调用,构建自己的行业应用。在物联网技术层级的体系中,应用层之下的五层,都可以理解为应用层的“硬件”;“软件”则是应用开发者自己编写的应用逻辑。
如果应用软件承载于SAAS(软件即服务)之上,系统底层设备由云计算服务商提供,那么在应用中可能就看不到任何物理实体的“硬件”,取而代之的,是下层模块化、标准化的信息服务和行业功能。
应用层和平台服务层,也可以理解为物联网的“创新层”,一个由应用开发者自由发挥、“八仙过海”的层次,在这里,各行业的技术融合复用,实现“组合进化”并引发产业的升级。
物联网的两个域
信息流“接入”和“汇聚”的两种需求,将物联网的技术自然地分成了“边缘”和“云端”两个“域”:有无数设备需要联网,接近物理实体现场的“边缘域”;远离现实物件,但信息集中汇聚的“云端域”。在应用层面,不同的功能需求进一步促进了两域的分隔。
“边缘域”的应用和功能是更倾向于需要实时性的反馈操作,而“云端域”的应用则是更倾向于抽象化的预测分析、海量数据检索等等。
在终端和节点层、资源汇聚层中,两个域所包含的硬件和软件是有差别的。例如,边缘网络中有各类终端配备传感器---用以感知物理世界;但云端网络中的设备则只有标准的信号输出输入接口。
边缘网络会部署各种类型的网络协议,包括了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对等网络协议”和“非对等网络”(备注:“TCP/IP”是一种对等网络协议,而RFID技术在无线侧则不是对等网络协议);而“云端域”只有对等网络协议,例如IPv4、IPv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