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时代加速来临,人工智能嵌入日常生活,政务新媒迈向“社群化”,知识付费迎产业爆发期,自媒体行业洗牌在即,“直播+”开启行业下半场,网联登场规范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慈善进入监管元年。2017年,这些曾经的猜想,在发展中被一一印证,在网络中、生活里次第绽放。“为老百姓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网络的一片晴空,需要所有身处其中者共同去擦亮。
改变与创新、开拓与深耕、发展与规范,是互联网不变的主题。走进2018,我们写下新问号:新闻还有怎样的新玩法,“冰火两重天”的共享行业何去何从;我们涌起新期待:人工智能还将带来哪些惊喜,百姓如何享受大数据红利,个人隐私怎样得到根本保护;我们期待新回应:网上政务服务何处发力,自媒体怎样回归内容为本,互联网又将为生活增添什么样的便利。
憧憬与尝试,挑战与创新,改变无处不在随时发生,唯一不变的是——答案总是比猜想更为精彩。
猜想1 :大数据红利普生活
过去一年,大数据成为城市治理的“智慧大脑”:通过实时监测交通流量,及时发现堵情,优化信号灯配时方案,交通管理更加高效;家庭收入状况统一入库,一键查找核对便可识别骗保情况,扶贫救助更加准确;为路灯、井盖加装物联设备,全面掌握城市公共设施状态,发现异常立即排查,市政管理更加精细。
随着各地成立的大数据管理机构和创新应用中心陆续投入应用,来自电信、交通、商业等领域的大数据资源将获得更完备的管理保障和更活跃的创新刺激。
2018年,大数据将进一步从城市管理的“高级参谋”化身惠及日常生活的“贴心管家”。集纳个人医疗信息汇编电子健康档案,随用随取便于异地会诊;把公共服务网点位置搬上数据“活地图”,按图索骥即可便捷到达;通过分析学生学习过程数据并灵活调整教学计划,因材施教将更加精准;用户浏览习惯的数据化,则将继续提升社交网络、新闻推送、广告营销的个性化和智能化水平。
未来,如何在收集数据的基础上分析和使用数据、如何保障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将成为大数据应用于社会治理的重要课题。随着未来大数据在保障和改善民生领域“一展身手”,公共服务进一步提升聪明度,便民应用进一步提高贴近性,将令普通人享受到更多数据红利。
猜想2: 新玩法搅热媒体融合
建军90周年之际,人民日报客户端出品的《穿越时光,这是我保家卫国的样子》刷爆朋友圈,上线10天浏览量即突破10亿次;“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举行前夕,新华社推出微视频《大道之行》,整合图片、视频、3D动漫等元素带来视听盛宴;十九大期间,光明日报创意H5产品《党代表通道群英谱》,利用手机交互技术,让全民参与感变得更强。
2017年,各大主流媒体加快在互联网领域开疆拓土,运用“十八般兵器”,创作出一大批传播广、口碑佳、效果好的现象级融媒体产品,拓展了传播阵地,提升了舆论引导能力。媒体融合发展进一步向纵深推进,成绩单亮眼,惊喜不断。
2018年,新闻还会有怎样的新玩法,让人期待多多。无人机航拍、VR/AR、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融入,将继续更新新闻产品的表现形态;大数据手段的合理应用会产生精准的用户画像,新闻信息的生产、分发将更加智能;融媒体产品的交互性越来越强,新闻将不再只是单纯提供资讯,更会在特定的场景下被逐渐赋予新的功能。
新闻新花样层出,媒体新玩法频现,但用户对优质新闻内容的需求从来没有改变。未来,只有那些有事实、有温度、有价值、有品质的优质新闻产品,才能贴近公众、走进人心,占据传播的制高点。
猜想3:智能产品串起智联网
过去一年,国内外科技企业纷纷在人工智能领域谋篇布局,投资融资、强强联手、发布新品,动作不断。
2017年,接连出台的政策为人工智能开启“黄金窗口期”。3月,人工智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7月,国务院出台《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人工智能发展总体规划和战略目标;11月,科技部宣布成立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推进办公室,公布首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12月,工信部印发《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涉及17个产品或领域的4项重要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