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殊途同归的下半场:“智联网”

  美国拉斯维加斯举办的2018 CES已经结束,物联网的下半场——“智联网”的大幕才刚刚开启。

  CES作为国际上规模最大的消费电子展之一,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技术趋势的风向标。今年,人工智能AI和物联网IoT全面“攻陷”各个展区,智能家居、STEM机器人、智能汽车、AI飞行器、水下无人机…AI+IoT产品已经多到“走火入魔”的地步。

  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媒体界和投资界都要“翻炒”一波热(xue)点(tou),不断刺激人们感性的神经,今年的一大波AI硬件便是如此…如果你的记忆力足够好,还记得犹在眼前的当年,那些铺天盖地的通过加装WiFi模块让各种设备和各类家电联网的狂热炒作吗?最终的结局,是以用户既不叫好也不叫座的惨淡现实收场。

  喧嚣之后,是时候该冷静的理性分析哪些是过眼烟云的投机,哪些是实实在在的趋势,越是在潮流剧烈变化的时刻,越要沉着分析,从鱼龙混杂中厘清噱头抑或规律,才能真正抓住未来趋势与价值。

  “脱虚向实”的人工智能和“脱实向虚”的物联网

  当下的人工智能和物联网其实都遇到了一定的发展瓶颈:一方面,在CES上逐步渗透到硬件层的AI,表明人工智能需要“物理实体”的场景验证和提升自身的实用性,另一方面,发展多年的物联网一直不温不火,如何更好的展示和自证“数字虚体”的价值成为当务之急。

  但是纵观CES中展出的各种产品,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的融合大多还停留在表面低度渗透、简单叠加的状态,并没有通过深度融合创造直达本质的应用或商用价值。

  以智能家居领域举例,回顾上一次智能家居企业集体“踏空”事件的惨痛教训——当时很多智能家居厂商理所当然的认为在冰箱、空调、洗衣机等硬件上加装一个WiFi模块,连接到用户家里的无线路由器,通过手机上安装的APP,借助各种智能家电云平台实现远程控制,用户就会兴致勃勃的买单。至于终局,你已看到,我就不提了。

1_副本.jpg

 

  如今,给家居产品插上AI“翅膀”的逻辑与当年的WiFi“使能”逻辑并没有本质不同,都是瞄着创造更多智能产品与用户之间的互动机会,无论是使用语音还是通过APP,寄希望于强化用户的“互动”欲望和培养“遥控”习惯。这个逻辑本身是不是能真正落地呢?也许。从现有情况观察,用户的“控制欲”并没有设想中的那么强烈。

  分析原因,上述逻辑如果想落地,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物联网成为基础设施,完成“互联”的消费电子产品足够多,联网之后能够实现明确的功能和价值;二是用户的使用习惯能被智能设备的场景有效激发,长期保持与产品之间的良性互动。

  目前物联网距离成为“基础设施”的地位还有一段距离, “互联”是 “智能”的基础,在联网功能激活率不高的情况下,期待着云平台实现各种智能场景的想法确实有些悬在云端。。没有“互联”这个基础,解决实际需求的生活场景很难构建,用户体验和粘性更是无从谈起。

  那么在用户与产品之间的互动习惯还需要培养的情况下,物联网创业者们只能守株待兔吗?不,有更重要的事情。它甚至是打通“用户与产品互动习惯”的任督二脉。

  这个必要的步骤就是完成“产品”与“产品”之间顺其自然、去人为化的智能互动。当单个产品的价值通过互联形成系统,由其构建的生态环境般的虚体场景才能最大限度发挥物联网的价值,迈向智联网的新阶段。。因此,这个生态系统才是最高优先级的事,否则仍是在旧有逻辑中原地打转。

  物联网的发展关键在于虚体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关键在于实体终端,也就是说,物联网“脱实向虚”,人工智能“脱虚向实”,汇合于“智联网”,通过两者的交集创造价值,是一种彼此需要的必然之选。

  “智联网”是指人工智能与物联网的深度融合

  那些现有的大量的“终端”物联网和“云端”人工智能,两者加在一起并不是我这里所述的智联网。想要达到智联网的状态,需要满足3个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