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在正在举办中的国际消费电子展上,阿里旗下的人工智能实验室带来了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名为IoTConnect的智联网开放连接协议。通过这一协议,智能设备可以更加便捷的进行连接、自动组网,并且自动适配和支持天猫精灵的语音控制。
引人注目的是,阿里的这一新技术并非停留在纸面上,他们已经找到了联发科作为合作伙伴。根据双方在发布会现场的说法,将来联发科开发的蓝牙IoT芯片,都将内置阿里IoTConnect协议——相关厂商只要采购了这些芯片,就能很容易地利用阿里的开发工具,做出能够适配阿里IoT生态,用“天猫精灵”进行统合操控的智能家电或其他IoT产品……
竞争者们早已先行一步
事实上,对于这次阿里的“大动作”来说,它的竞争者们早已先行一步。
去年11月28日,小米在京召开了“IoT开发者大会”,在会议上雷军宣布,小米的IOT(物联网)设备激活量在2017年底已经高达8500万台,在多家统计机构的数据中,小米的智能物联网生态都已经做到了全球第一大。
而小米IoT平台能够如此迅速壮大的“秘密”之一,其实就在于小米多年来开发的“小米IoT模块”。简单地说,普通的家电装上这么一个小小的模块之后,通过简单的软件开发就能“变身”连接到小米米家平台的智能家电。相比阿里这次发布的合作企划,小米的智能模块早已经过数代更迭,功能更为丰富。而且小米的“智能模块”是已经组装好了的电路板,在使用简易度上比起阿里与MTK的“合作芯片”显然也更加优胜。
按照小米的说法,像这样的一个智能模块,价格已经可以降低到10元多一点的程度。只要再配合同期开放的小米AI+IoT软件生态,不论是个人开发者还是制造业合作伙伴,都能轻松做出具备物联网属性的人工智能产品。这也无怪乎百度总裁陆奇盛赞小米是“未来IoT的绝对领军者,很有可能带来产业的颠覆。”
当然,小米并不是阿里在IoT领域唯一的对手。在小米开放米家生态之前,京东的“京东微联”项目早已运营多时。不过,京东的合作伙伴多集中在传统家电大厂,这和小米投资的“生态链”还不太一样。
互联网企业缘何成为IoT“大救星”?
细心的朋友可能已经发现了,无论是阿里、小米还是京东,它们的IoT朋友圈基本上都是一群传统制造业、特别是家电行业的品牌“众星捧月”的景象。其中不少品牌的规模、历史、知名度都并不输给这三家互联网巨头。那么为什么他们自己就不能搞出类似的“物联网生态”呢?
原因其实并不复杂,首先,大部分家电品牌都专注于有限的产品品类:做空调的、产电视的、造冰箱的……大家在各自的领域确实做得很出色。但是对于终端消费者来说,如果只是家里所有的空调,或是所有的冰箱能够实现“互联”,却不能和其他家电互动,那一点意义也没有。而且,出于利益和固有的竞争观念,也很难指望这些家电厂商主动合作去构筑场景化的使用体验。
其次,在现在的“智慧家庭”概念中,除了智能家电之间的互联互动之外,“人工智能”也是必不可少的属性。毕竟,一切的语音控制、场景交互、用户习惯记忆等等现在颇受好评的“IoT生态”特性,背后其实都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在起作用——而这方面同样是传统家电企业的一大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