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货架创业者:当我站上风口,才体会到畸形“疯狂”!

  2017年年终,坐标北京,时间下午15时。

  正在电梯里忙着打电话的陈惠鲁,周末刚出差回来,此刻又在布置周三出差的事宜。如同众多的创业者一样,这样的行程已成为他的日常。

  作为一名无人货架创业者,陈惠鲁没想到,变化会如此之大。一年前的年末,他还处于早期项目的高丢损率的烦恼中,思考如何降低损失。

  谁曾想,无人货架却悄然成为了资本界的新宠儿。从刚开始满腹争议到后来的疯狂融资,这一领域真正迎来了集中爆期。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市场上至少有超过50个玩家入场,从8月集中融资时,三个月内已经涌入的资金至少超过30亿元人民币。

  也正因为这样,陈惠鲁面临的焦虑与烦恼,逐渐发生了变化。

  如今,新的一年即将启程。作为一名早期的无人货架创业者,他总结自己的2017,“我从不认为,无人货架是一个风口上的生意,而是需要精细化经营。”他说道,虽然疯狂融资让无人货架迎来了关注,但也带来很多焦虑之事。

  那么,是什么事情让他如此焦虑呢?笔者对此进行了专访,呈现出无人货架行业创业者2017一年来最真实的感受。

  焦虑之爆发前:高丢失率成为行业痛处

  在他看来,他的焦虑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也就是无人货架集中爆发前的三个阶段,即爆发前、爆发时、爆发中。

  2016年10月,马云现身云栖大会,提出新零售的概念。自此,新零售这一概念深入创业者的心中,无论是像阿里、京东这样的巨头的线下布局,还是新兴出现的无人货架、无人便利店等业态,都被冠以“新零售”之名。

  此时的北京,并未出现一家真正意义上的无人货架,陈惠鲁便是最早在北京进行创业的公司。作为一个连续创业者,之所以选择无人货架这门生意,就不得不提及他之前的经历。

  2014年开始,陈惠鲁先开始在高校做熟食店,做O2O配送。在发展过程中,他发现销售货架零食还不错,就开始在高校做起来。而后,他觉得办公室场景可能是无人货架最好的选择。

  于是,2016年8月,他率先在北京苏州街铺设10个货架,作为试验点,开始进行数据测试,以此来测试货物能不能卖的动、丢失率如何等。

  在经过一小部分的测试后,他发现数据还可以,而且丢失率、损坏率也不是很高。而且他看到,一是办公室场景下的白领是有这样的需求的,且需求量很大;二是这是一个距离用户很近的生意,成本低,效率高。于是,他于去年9月,在北京开始全面布局。

  然而,当盘子铺开以后,跟他想象的却大相径庭。他告诉笔者,因为是全开放式的场景,在小部分场景测试的时候,丢失率达到20%至30%。这让当时的他,很是焦虑。

  他以实际例子举例。假设一个无人货架一个月的销售额为1000元,按照这样的丢失率,就是300元没有到账。加上人力成本、货架成本以及货物本身的成本,这是亏本生意。

  因此,他与团队只能下功夫,琢磨出运用精细化的运作,去降低高损失率。如,仔细筛选客户,培养消费者的习惯,教育市场等。最终,他们将丢失率降到5%以下。

  除了这一让人揪心的丢失率,问题还有很多。“作为一个新型行业,我们每天都面临着很多问题,所有的坑都只能去趟一遍。”他讲道,早期的团队只有七八个人,一个人一个月能开拓30个点位, 5个BD人员就是150个,这就涉及到如何补货、与系统匹配、货架该怎么做等问题。

  事实上,与陈惠鲁面临同样高丢失率的还有咕哒猎人。据相关人士透露,就是因为高丢失率、损坏率,加上资金的问题,最终只能选择解散。

  还比如武汉的用点心吧。创始人易涛,就曾在媒体上讲道,用点心吧共在武汉铺设了64个货架,用户数目超越5000,运营半年后,货损曾经超过10%,最严重的货架到达39%,常常后台显现架上还有不少商品,补货人员一去却发现什么都不剩。无奈之下,只能选择转型。

  从陈惠鲁与这些无人货架创业者的亲身经历,我们可以看到,真实的无人货架开始发展时必须面对的就是丢失率的问题,如何教育市场,这是早期的创业者逃不过的一场焦虑之战。

  焦虑之爆发时:“本想低调发展,但资本的涌入只能让我快步前行”

  度过了早期创业的艰辛之后,本以为可以平稳发展精细运作的陈惠鲁,没想到无人货架风口竟然来得这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