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介绍:汪向东 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
第一个是目标和手段。这是我们今天很多发言的专家、嘉宾谈到的一个多次被重复的问题,可能他们在使用的语言使用概念的时候用了不一样的词儿,比方说在我的同事姜奇平这儿,他说意义互联网,他讲“宗旨”,他还说,讲了很多年的那个把变“为人民服务”为“为人人服务”。这些观点都是讲的目标,我们为什么要做智慧城市。这个为什么其实是在我们当前,特别容易在埋头干的时候被忽略的一个事儿,特别容易在考虑,更多的偏向于考虑手段的时候被遗忘的事儿。这个不是说我们实际上做智慧城市的操作层面的一个问题,更重要的是决策层面的问题。他们应该好好的想一想,我干了个事为什么。我想这是我们今天我们讨论时候很多嘉宾都在讲的这样一个问题,说的其实就是目标和手段的事。这是一个,这是今天我们在听了以后一个有感触的一个点。
第二个点,政府和公众。就是当我们想目的和宗旨的时候避免不了这个事儿,智慧城市和智慧园区的建设到底为谁做。我们今天听了很多发言嘉宾的时候,他们有的人在讲以人为本,有的在讲政府2.0,在讲我们不能够为单一的,比方说为政府、为企业、为市民,其实在讲的是要兼顾多元的社会主体。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政府和公众,其实还原到智慧城市是带有源问题的这样的一件事,这是我们今天听到的很多嘉宾他们的观点。
第三个点,目标和模式。我记得就在这个月初,我们在无锡也开了一个会议,规模没有这么大,但个人觉得那个会议讨论问题更充分、涉及问题更前沿、观点之间的分歧更明显的一个会。会上,有多数嘉宾都认为,其实在当今,我们中国现有的条件下面,人们对智慧城市的目标的认知,对于迈向智慧城市所选的路径和模式是存在很大的模糊的空间。并不是我们把目标的问题、路径的问题和模式的问题想得很清楚了,其实这个过程中之间我们还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其实还是在干这件事。比方说,你定下来以后5年10年我们要做的智慧城市通到一个什么地方、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点,我们并不清晰。我们也不知道,就算你看到那个点你定下来了,通过什么样的路径,运用什么样的模式走到那个点上去,其实在目标和模式是存在着很多探索的空间。积极的说是有巨大的可以探索的空间在。特别是我们现在在下面做,政出多门,不同的部门有不同的要求,都是谈智慧城市让我们无所适从,是什么问题。这其实是因为大家对目标和模式的认知没有共识。
第四个点,平台和生态。智慧城市的建设要有需求导向。而这个需求又是分层次的,有一些是共性的需求,有一些是差异化的需求。共性的需求用一种平台化的思路和原则来满足,差异化的需求是我在这个平台上通过构建丰富多彩的生态让大家去服务大家。那么刚才,卢总在问这个平台的顶层的问题的时候,我真的是很同意,它是一个多平台、多层次平台这样的一个概念。这个概念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人本身就是一个共性和个性都是多层次的。你在什么层面上,归纳分析把握你那个层面上的共性,你就做这个设计,差异性的东西不是你可以设计的,你设计不了,你不是上帝,是这么一回事。
第五点,资源开放与配置的机制。智慧城市这个事其实不是哪一个主体自己的事。我们在问说假如在座的是市长,这些嘉宾给你有什么建议。我想说的是,智慧城市不仅仅是市长的事,智慧城市将来要做的是一个影响所有在这个城市范围内的所有主体都和它有关系的事。如果未来的这样一个状态是押宝在哪个市长和书记身上,那这个事就有点悬。其实我们所有的人都应该为智慧城市的发展,将来是什么样子怎么去做来出谋划策来出力。只不过在现有的体制下面,市长对城市未来发展有更大的话语权。也是上次和今天的会议上都有嘉宾谈到的,为什么国外理念很先进,但实际动作上并不怎么的。今天有嘉宾说这和政府预算有关,跟他们政府可以动用预算的权限是有限的有关。而我们国家现有的体制政府是强势政府,所以市长比之国外有更大的话语权、决策权,但归根结底智慧城市不单单是政府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