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奇平:智慧城市不是仅仅被信息化武装的城市

  

      各位来宾,下午好,我今天跟大家交流一下智慧城市从大数据方面来提出两个方面的看法,我认为智慧城市是城市2.0版,上午我说过2.0的含义是指什么呢?是两种战略的融合,是信息化战略和传统业务战略的一种整合,也就是说信息化与城市的本质发生融合,产生了一种新的"智",我是这么理解的,供大家讨论。

  首先我认为,智慧城市的一个本质特征需要以人为本建立"智慧之魂",也就是说,智慧城市的"智慧"有什么样的特质?特别是在大数据背景下有什么样的特质?我提出一个概念叫"意义",最近新经济学会在做年度报告的时候还提出这样这个概念就是"以意义为核心的互联网",这个是大数据时代的一个本质的特征。

  我们过去的城市他的价值观建立在物质生产的基础之上,就是建立在功能和价值基础上,那么我们引起误导的是大数据时代的智慧城市往往把聚焦点仍然集中在功能上或者价值上,这个功能和价值需要不需要,当然需要,包括硬件建设包括创造GDP这些都需要的,但是智慧城市的特殊性体现在什么地方?它不同于以往城市的价值取向在于什么?我认为在于意义上,智慧这个词其实就是指意义,也就是说有意义的才叫智慧。舍恩伯格写了一本书叫《删除》,大数据上来赶紧删除,怕数据多了以后反而判断问题判断不清楚,脑子弄迷糊了,所以说我们仅凭数据多还是少很难说是智慧还是不智慧,但是有一个标准我们一下就能够搞清楚,就是如果你这些数据能够使你更加有意义,能够把握事物的意义,那么你就会变得更加智慧,如果说把握不到意义,那么就有可能不仅不是智慧,而且会走样,这就是施恩伯格提出的道理。

  城市建设理念是为服务赋予意义,我们过去说的服务都是说提供价值,只是说要提供有价值的服务,比如说服务与生存发展需要,那么智慧化的生产服务,除了要服务生存发展需要以外,我觉得更重要还是要服务人的幸福,服务与中国梦的实现,也就是实现有意义的发展,因为我们城市单纯追求GDP恶果已经付现出来了,比如说造成的生态的问题、工业病的问题。

  克服工业病,从哪入手呢?

  工业病主要是为了手段而忘记目的,必须把目的摆在第一位,这一点我认为是大数据或者意义所聚焦的这个点,也就是治理工业病我们能够把更多的事情聚焦于做事的目的,而不是简单的聚焦于手段,在我们城市建设理念里面,要突出以公众为中心,因为公众是意义的最终的赋予者,那么为他们来办实事。

  过去聚焦于手段的时候,经常是做了很多老百姓不需要的事情,比如说我们在调查的时候,电子政务服务提供者,提供了很多的服务,但是老百姓不需要,不需要的你就可以认为他不是实事,也就是说,办实事首先要有需求导向,要有公众导向,那么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一种意义导向,这些意义决定了你做事的价值是有效的还是无效的。

  过去当在做城市建设的时候,凡事创造价值的部分,都有很强的规划性,有很的组织性,安排了很多资源,但是他聚焦到意义上,他就是业余的,也就是说这个是拍脑门决定的,是一个抽象的为人民服务,他没有一个专业的系统来校正你做的事是否符合意义,现在我感觉,智慧城市首先要建立一个专业化的意义聚焦系统,也就是建立一个目的和手段链接在一起的系统,我们的大数据是干嘛用的,就是反应说,到底我们做的事,有没有意义,需要不需要,不要用很高的效率做了一些民众不需要的东西,为此我们要建立一个专业化的意义系统,也就是给这个意义赋值的系统。

  我们可以看到,在我们网站的建设中就有很多建设指标,比如说通过互动,来把民众的意义和政府进行充分的交流,这里面包括对民众的及时反馈,强调民众参与的答复率、参与的便捷度、反馈的有效性,这些东西从什么意义上来说提高了我们的智慧呢?就是使意义更加专业,在专业系统的支持下,能够抵达我们做事目的的系统。

  加强公众参与建设,一种对智慧城市的立法系统

  "网上宿迁"他提出:智慧在民间,力量靠群众,也就是提出网络问政,通过网民与部门一对一的交流,使我们减少盲目做事的可能,实际上这就是在纠正城市病,纠正这种脱离群众的工业病。我们可以看到还有一些地方提出7X24小时这样的一种交流方式,官员的一言一行在网上紧接着就有5个打分,这5个打分虽不至于把他选下台,但他自己看着就会产生反应,上级看到也会产生反应,这相当于建立了一个7X24小时的这个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