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做好大数据时代的金融教育与人才培养工作
大数据时代信息化金融的发展,对当前和未来的金融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业与教育业应进一步转变观念、主动应对、加强合作,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大力开展大数据时代的金融教育和人才培养,为我国金融改革发展做好人才储备。
第一,转变观念,积极应对。现代社会,人才在金融业核心竞争力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日益凸显。面对大数据时代和信息化金融的发展,金融机构要“居安思危”,及时更新观念,清醒地认识到以往的成功经验、成熟的经营方式、庞大的资产规模、遍布城乡的营业网点和数以万计的员工队伍,并不能确保长此以往“高枕无忧”。反之,应及时准确研判大数据时代的特点和金融发展的趋势,充分认识具备现代科学文化素质的人才才是最稀缺的资源。要未雨绸缪,早做准备,重视现代金融人才培养,特别是挖掘和培养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第二,应时而动,改革创新。过去十年间,互联网对多个领域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教育领域也深受影响。如今,教育培训活动已经不必局限在校园和课堂,学习咨询和交流讨论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网络进行。目前国内的金融教育和培训,与当代信息技术水平以及金融市场层出不穷的创新相比,还有明显的差距。这种差距,体现在专业设置、课程设计、教材开发、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式、管理机制等多个方面。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处理好继承传统和改革创新的关系,将传统的教育培训模式与现代学习技术、工具结合起来,是金融教育的重要任务。
第三,加强合作,资源共享。2013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会议,再次强调了干部教育培训的意义和功能。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科学化水平必须要发挥各地区各部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必须要有开门开放的培训理念、科学实用的培训方法和协调高效的运行机制。当前我国金融分业监管的格局客观上导致金融业的干部教育培训也呈现出条块分割的状态,但我们要看到,大数据时代和信息化金融的发展已经模糊了金融业与非金融业,以及银行、保险、证券之间的界限。因此,金融教育和培训工作必须坚持开放的培训理念,加强部门、行业、地方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推动教育资源共享。
第四,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当前,我国金融人才发展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与本国经济金融发展的需要相比也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地方。未来的36年,即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之际,将是我国金融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金融部门应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危机感,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从小事做起,从本单位、本学校做起,扎实推进金融人才队伍建设。
三年前,为了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加强金融人才队伍建设,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人民银行会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联合印发了《金融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明确了近十年金融人才发展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强调“加强教育培训,提高金融人才素质”,提出了金融人才队伍建设的九项重点工程和若干政策措施,并逐步取得成效。“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要实现我国金融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金融教育任重道远,我由衷地期盼金融部门领导者高度重视金融教育培训工作,金融教育培训工作者潜心致志投身实践,为中国金融事业造就高素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