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炜:三网融合存在冒进情况

  美国2008年金融危机后,之所以貌似衰弱实则强劲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其强大的技术基础和技术服务贸易体系。在这一点上,欧洲是无法与美国匹敌的。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但是,制造业技术等级仍处于世界中游水平,电信制造业的核心技术仍与欧美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十二五”产业规,国家把新型制造业也列入国家七大战略型产业中。因此,电信业制造技术和新型服务业技术是入世第二个10年决定中国成为全球信息强国和电信服务强国的重大任务。

  要完成强国的目标,电信重大技术的发展方式就必须进行重大调整,要将国家对重大应用型技术、竞争性技术的研发投入,由科研院所大规模地转入高技术企业,要把信息类高技术企业作为国家投资和银行信贷的重点。

  华为的发展有一条基本线索,其最先是卖一般电信产品,搞原始积累,然后是帮外国公司在中国拓展产品市场,同是获取一些中小级别的技术,再往后,华为开始走主动发展和创新的道路,全方位挖掘海外技术和自主研发应用技术,成为中国最大的技术集成公司,即投入巨额资本,搜集全球先进的通信技术,在华为进行二次开发或多技术集成,形成每年上万个新专利。今天,华为在经历多年的探索后,已经成为全球几乎是独一无二的“技术集成公司+最优秀的销售公司”。华为在中国信息技术和通信产业每年的软件原发数量和集成数量,几乎占到全国总量的80%。华为的成功,中兴通讯(微博)(14.83,0.07,0.47%)的成功,联想的壮大,中国几大互联网公司新业务的崛起,充分证明把科技投资(不附加任何行政干预)直接投向高技术企业才是一个国家技术振兴的根本之路。当然,基础研究放在科研院所是另一个讨论话题。

  在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顶层设计“中,打破在科研领域对国家院所和高校的单一投入,不仅能震撼国外技术竞争对手,也能以更强劲的市场经济手段提升和全面挖掘中国的科技研发实力。

  其八,对三网融合的理解我们是否存在揠苗助长的问题?

  三网融合是这一阶段争论最大的问题之一。在评价这个阶段三网融合的发展前,我们首先要明确三网融合的驱动力是什么。国家提出三网融合,目的就是要提高信息化的综合水平和网络服务效率;产业界(不仅仅是电信产业)面对三网融合,主要是希望能解决单一产业不能完成的产业扩张、渗透、技术组织、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和产品优化配置问题;技术领域倡导三网融合最大的目的是因为当今的信息产业和通信产业,已不再是一项或几项技术能够一统天下的时代,信息通信技术如果不能相互融合,以智能化建造统一平台,就很难在现代生产与服务体系中发挥低成本优势,融合是为了最大可能地降低技术成本和产品成本;对市场而言,三网融合可以给个人用户和集团用户(企业)带来最便捷的服务和多样性的信息享受,同时能使市场经营者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

  上述四个方面,在三网融合中缺一不可,即国家战略需要,产业发展需要,市场新型运营模式需要,消费者和集团用户需要。

  由此,我们总结这一阶段关于三网融合的发展进程,就很容易看到,在我国目前的产业市场、消费市场,对融合的需求远未形成,特别是工业和商业对融合的需求尚处在极其初级的阶段,三网融合很难在产业和企业找到有效的落脚点。

  中国的大型企业尽管对信息化和高速数据传输手段有很强的需求,但更多地依赖计算机网络和专网完成企业的数据信息系统。同时,目前的电信网和广电网在组织形态上过度关注网络通道的投入,对网络可承载的服务缺少有效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导致组网有热情,服务收费无新增长点,增值业务不愿与其他服务商合作。这种情况在三网融合试点城市普遍存在。从经济评估和产业评估看,目前我国的消费领域和集团用户,尚没有形成为网络智能化和融合服务付费的基本意识,在缺乏网络融合价值体系的情况下,广电和电信只能把产业投资集中在基本传输领域。加上国资委对国有公司的考核方式,使没有盈利点的三网融合很难获得可持续性的投资。更严重的问题是,地方政府在很大程度上把三网融合和城市信息化作为形象工程,而对网络的组织架构、市场服务架构关注甚少,单纯地认为政府办公信息化就是三网融合。现在,冷静和客观地认识这些问题很重要,它能够使我们清醒地看到,任何新的技术政策都必须与经济发展的现实水平联系起来,否则,在产业层面,投资收益非但没有保障,产业的发展方式也很难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