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没有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目前我国农业物联网产业主要由国家投入和带动,市场化力量参与度有待加强。同时缺乏成熟的技术应用模式,由于各地生态条件的区域性,单一应用模式无法全面覆盖,需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实际开展物联网应用;由于缺乏成熟的商业化运营模式,农业物联网产业可持续发展受到挑战;我国农业具有较强的个性化需求,加之农村经济水平不高,农业物联网技术产品难于批量生产,量产能力不够,很难形成产业。
4、产业扶持的政策力度需要加强。在农业物联网应用发展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市场机制情况下,需要政府部门强化对农业物联网发展的支持政策,加快制订包括补贴、投资、金融、信贷、税收、重大项目建设等一揽子政策支撑体系,扶持企业发展,刺激消费需求和民营资本进入,促进农业物联网产业化发展,努力形成“政府和市场”双轮驱动的发展机制。
农业物联网应用发展推进策略
1、明确各方职责,开展分工协作
要明确农业物联网各个参与主体(政府、科研单位、IT企业和用户)在发展过程中承担的角色,合理进行分工协作。政府部门要在农业物联网技术创新和标准制定方面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在示范推广方面发挥引导作用,在产业化推进方面进行政策扶持;研究院所和IT企业,不仅需要在技术创新、标准制定方面发挥作用,还要在产业化、示范推广方面提供技术支撑服务;农户、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业生产经营企业等是农业物联网应用的主体,也是投入主体,要为科研单位和企业进行实用化技术研发提供需求建议,参农业物联网标准的制定。
2、加强农业物联网应用布局
依据农业部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新一轮“菜篮子”工程规划和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重点在优势农产品区域、大中城市郊区和特色农产品区域择优,适度扩大农业物联网工程的示范规模和范围,选择产品附加值高、见效快、收益好的规模化畜禽养殖、水产养殖、设施农业、种业等4大产业,进行物联网技术的全程(生产、加工、包装、物流、销售)示范应用。
3、加强关键技术产品研发
围绕应用和产业急需,采取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的方式,重点突破农业动植物生命信息传感器,开发基于国产北斗卫星、无人机高精度农情信息获取系统,建立高通量农业信息测量技术平台;研究大田生产、设施农业、畜禽养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方面智能决策模型和智能控制技术装备,建立农业生产、管理、流通等主要环节的智慧农业技术系统;研究农业大数据管理与云服务技术,开发低成本农业云服务终端;研究制定农业物联网应用技术标准。
4、建立国家农业物联网集成应用云平台与可持续运维模式
在已有区域农业物联网应用平台和专业化的农业物联网应用平台基础上,集成先进适用的农业物联网成果,实现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构建国家农业物联网集成应用云平台和农业物联网大数据中心。平台采用分布式的硬件配置模式,硬件可采用租赁方式,也可以使用原有的设备,最大限度减少重复投资,提高资金效率。集中建平台实现平台上移,把更多力量投入到服务上,实现服务下延,有利于提高平台用户规模。
建立平台可持续的商业化的运维模式。平台应用对象主要包括政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IT企业和科研院所,以有偿方式使用平台。政府通过平台汇聚各方面的数据形成大数据库,权威发布相关分析结果,体现对全局的把握和构建公益性社会服务体系的能力;平台对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决策支持、软件供给、技术产品推荐和先关信息服务;平台对IT企业提供权威品牌推介、业务托管、计量和市场需求服务,提高其产品的市场用户量;平台对科研院所提供技术标准、专业知识模型和需求服务。在该平台的运维中,政府通过该平台为IT企业、科研院所、用户三者间搭建了一个桥梁:政府对IT企业物联网技术产品进行遴选,纳入国家购置补贴目录,显著提高其产品的市场知名度,扩大其产品销售量,激发其与科研院所合作不断研发新产品;农业经营主体购买使用补贴目录中的技术产品时,政府给予一定补贴,促进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
5、充分发挥企业主体和市场的导向作用
立足农业生产经营企业的业务需求制定个性化解决方案,达到信息与农事融合、信息与市场衔接,用农业物联网技术解决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实现企业节本增效,引导农业企业主动应用农业物联网技术。充分发挥IT企业在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引导其积极参与农业物联网应用及产业化,鼓励物联网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及自身发展需要先行投入资金组织开展农业物联网研发活动,对解决重大问题、取得重大成果、获得显著效果的研发活动,政府可奖励性后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