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电SI如何面对未来物联网技术革命?物联网逼近之下有哪些商机可以落地?这位物联网先行的牛人跟编辑谈到很多故事,关于这几年在力推物联网的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喜乐、惊险以及无可奈何。编辑总结出下面几个大的方面分享给物联网创新者。
敢于面对传统建筑集成的问题
安防系统孤立运行,门禁是门禁、照明是照明、空调是空调等,从管理角度去衡量,为什么不对所以系统进行联网管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过去的模式是封闭的,集成的问题就是缺乏标准,产品无法结合,每家厂商很难去协调,而且不开放,同时也是为了确保集成商有利润可以赚,很多技术并不是集成商的责任,但正是很多是多方面的问题导致的结果,令系统的使用价值非常有限。
譬如地铁需要大集成,在紧急情况下需要管理控制,但是地铁每条线都有控制中心,每条线上的每个子系统都是孤岛,系统的效能打折扣,很多是重复性建设。我们能不能做到有人时再启动,人离开时局部系统再关掉,这是智能建筑的最基本需求。不是技术做不到,而是投资成本非常高,用户看不到投资回报,很多问题是集成商解决不了的。我们必须打破系统的信息孤岛,实现泛载感知,避免重复建设。建筑物中的所有设施互联互通,交互信息。譬如考勤时可以互联能源系统,手机的定位功能也可以联动能源系统等。如何管理,不是集成商决定的,用户在使用和在发展使用的过程中,根据管理需求去调整。建筑领域的现状问题是,在设计阶段物业用途并没有纳入,设计者、开发者对物业的需求并不清楚。
物联网=系统集成?
物联网在中国的发展经历多番讨论争议,美国为何把物联网作为国家战略开发?物联网=系统集成,物联网不可能产生新的投资价值,就是集成换一种说法?是系统集成的升级版?学院派、实业派各持不同的解释。集成不是物联网,集成是无法把智慧城市做出来,美国人也不可能把物联网作为国家战略。
我们需要深刻理解过去集成技术的局限性,物联网无法采用原来的技术实现,过去的通讯体系也不能支持物联网的应用,过去的技术架构无法处理这么多信息,传感器信息很小,但是由于分散到很多地方,它要求实时通讯,一定要在通讯体系上做很多革命,对过去的传统通讯改造升级。第一件事就是对架构有新的认识,过去的通讯都是主从架构。美国人的概念是,飞机在天上,洒下一片电子尘埃,这些就是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如何飞机以及控制中心通讯?第一个要求就是,物联网需要自主组网,形成一个网状架构,设备能够自主组网、自主路由。所以,不是一个软件集成就可以做成物联网的。传感器需要集成传感、通讯、组网、路由的功能才可以,每一个产品接上就可以自主入网。从这个角度考虑,很多传统产业都要革命。
从每一盏灯开始,都发生了翻天腹地的变化,很多传统产业都要发生变化,既要感知,又要信息互联,所有内容都要靠网络技术实现。很多工作都是协同工作,从技术层面采用云技术。过去的网络计算其实就是云计算,在云计算下,用户不需要网络服务器,而是云计算提供的服务。物联网就是把网络计算技术推广到传感端,传感控制、传感执行。许多节点在协同做事,调动网络上所有资源,这个是衡量物联网的基本技术特征。
物联网不可能全球统一标准
物联网不可能有全球统一的标准,而是要参照各种不同的标准,每一种协议都有优点缺点,一种协议涵盖所有领域,这种协议一定是低效率的。物联网是针对各种行业与应用场景的标准集合,不同标准协议的转化,不同通讯模式的组网。如果要等物联网标准出台,这是种错误的思维。
思科早期路由器是做协议转换和组网的,一个广域网走成千上万种协议。现在“路由”要延伸到传感、控制、执行层,技术方案一定要往这个方向发展。
我们提供两种思路的平台:一个种以硬件为基础,物联网路由控制器,将不同厂商的、不同通讯协议的硬件互联互通和自行组网,由路由器作为节点形成网状通讯架构。另一种思路是,我们也会针对建筑提出物联网协议。该协议不能应用于其他行业,但路由器可以应用到各种行业。我们不可能打造一个全新世界,所有的东西都替换不现实,一定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现在有市场基础的,需要我们尊重历史,基于国标、行标进行互联互通,实现控制功能。另外,过去的平台集成商才能用,交给用户之后就不会用。我们的思想是,物联网为何可以普及,只要用户会用浏览器就可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