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眼镜的问题并不在于糟糕的工业设计。和硅谷其他公司一样,在如何制造有美感的产品方面,Google已经学到很多。但眼镜是非常引人注目的配饰,光是漂亮不够,还得足够时尚,制造商要明白这两者之间的差异。
这差异可以归结到两个基本原则上。首先是所谓的“蓝牙混球”,这是2007年人们对那些走到哪里都在用蓝牙耳机打电话的人的称呼。无论蓝牙耳机功能多么齐备,设计得多么有型,都无法改变人们这种认知。这是因为,可穿戴科技会传达出一种尖锐的社会信息,让最好的工业设计也显得多余。
你想一想,无论一个蓝牙耳机多么漂亮,它所传递的基本信息就是:使用者可能需要随时打电话或者接电话。对多数人而言,这可不是什么酷炫的事。它让人觉得耳机使用者好像被世界控制,而不是自己掌握主动权。因此,蓝牙耳机吸引的用户群体是那些欣赏永远在线的忙碌生活的人(销售人员或小企业主),似乎也不足为奇。有些人会永远戴着耳机,哪怕它其实已经没电。成功的可穿戴设备需要传递使用者乐于传递的信息———哪怕它实际没电。
如果说第一个法则是可穿戴设备最初争取被世界接受时需要克服的挑战,第二个法则会在它们真正腾飞时成为问题。我们姑且称之为“货车帽法则”,它指的是原本没有什么时尚含量的东西在走红成为潮流之后,反会因为普及而人气降低。如果一个东西人人都有,那就不酷了。这在智能手机时代还不那么明显。如果你去参加商务会议,每个人都跟你用一样的手机,你可能并不在意。但如果你走进会议室,发现另外五个人都戴着跟你一样的眼镜呢?甚至是同一款的不同颜色,就像iPhone5C?这时你们就像戴着同款货车帽一样,显得傻极了。
对个性化的渴求在时尚研究中是一个老话题,甚至有个量化方法,名叫“消费者独特性需求量表”(简称C N FU )。这个量表是三位市场学教授2001年开发的,它包括31项第一人称的叙述,譬如“我会收藏不同寻常的产品,以告诉别人我与众不同”,或“当我拥有的某种服装风格变得普遍,我通常会很快放弃它”———可以根据渴求程度对这些叙述打分。接受调查的群体得分差异很大,但几乎每个人都显示出一些对独特性的追求。
技术界对此也未能免疫。看看苹果的传奇广告《1984》和《T hinkD ifferent》吧,它们怂恿消费者把自己与被洗脑的乌合之众区分开来。但连苹果用户也没想到,他们的电脑能像衣服一样彰显其个性和风格。现在技术公司为之搏杀的那些产品———腕表、眼镜及其他配饰———正属于最不时尚的消费者也对其独特性和多元性有较高需求的类型。
现在还是可穿戴装备发展的初级阶段,大部分公司要解决的是“蓝牙混球”问题,也就是装备传达的社交信息的问题。最有希望热卖的产品都简单、明确,允许你加入更优雅的元素,方便进行灵活的推销。SonnyV u称之为“用例工程”(use-caseengin-eering),即集中关注某一特定功能,比如提醒。“现在我们总把智能手表定位为可以戴在腕上的智能手机。”V u说,“但我并不认为这是出路。”
V u说这话时是去年9月,三星推出G alaxyG ear智能手表前一周。技术上说,G alaxy G ear令人印象深刻,1.6英寸的触摸屏,表带侧面有1.9兆像素的照相机,扣环上还藏着神探风格的麦克风。它支持S V oice,可以回短信,加日历,打电话,等等。测试G alaxyG ear很有意义,因为这是一个机会,可以看看可穿戴科技纳入手机功能后结果怎样。
但初步回馈似乎表明这条路是个错误。“没人会买这款表,也不应该买。”前《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戴维·波格写道。这种反应部分与技术局限有关(G alaxyG ear发布时只能与一个手机兼容,插件也不多),部分与它传递的社会信息有关,那就是“我身上正戴着一个功能强大的计算机设备”。这与功能单一的健身追踪器不同。追踪器传递的是更局限但更易被他人接受的信息(“我热爱运动”),坚持只做好一件事,从而打造了第一条通往可穿戴技术未来的盈利之路。
K ickstarter最近两个项目(计划2014年初面市)进一步吸取了这个教训。其一是N FC R ing,它是一枚戒指,最为简单和平易的饰品,但内嵌了近场通讯(N FC )芯片,使得戒指不仅可以与使用N FC技术的门锁(市场上有现货)通讯,还可以接通其他系统,包括英国和欧洲已经广泛使用的非接触支付网络。研发者JohnM cLear还提供了丰富的外观选择,包括尺寸、色彩、镶嵌物和涂层。这个产品功能是特定的,克服了“蓝牙混球”问题,又以一系列个性选项解决了“货车帽问题”,因此迎来了15000份订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