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物联网发展自2009年起步,2013年2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物联网发展的指导意见,9月,印发了10个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从顶层设计、标准、技术、应用、产业、商业模式等方面整体推动物联网发展工作。对物联网的国家补助则从2011年财政部会同工信部设立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开始,到2013年累计安排物联网专项资金15亿元,年均5亿元资金,支持了500多个项目。这些项目所涉及领域的变化,其实也反映了我国物联网产业针对市场需求变化所作出的不断调整。
2011年,专项资金5亿元补助了近110个项目,主要包括智能传感器、超高频和微波RFID二维条码识读设备、M2M设备等方面,可以看出,更多的是支持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到了2012年,149个项目分享了5亿元“蛋糕”,应用领域包括智能工业、智能农业、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医疗等,这与当年《暂行办法》要求重点支持智能工业、智能农业、智能城市、智能电网等应用示范项目以及生产性服务业智能化应用示范项目等相呼应。2013年,约5亿元专项资金投向了智能工业、智能农业、智能环保、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安防领域,相比2012年新增了环保、安防两大领域,可见物联网正在从工业、农业等基础支柱产业,逐渐向更多的生产性服务业渗透,同时还重点支持经济发展、社会管理等领域的物联网系统研制,要求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物联网技术发展水平,加快推动物联网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记者查看2014年专项资金包括的101个项目发现,智能交通、智能安防、智慧物流、智慧环保依然存在,新增了食品追溯、智慧制造、智慧城市等新的领域,包括车联网、电梯安防、智能家居、智慧工厂、污染监控、健康医疗、智慧社区等新增的应用项目。这样的变化又意味着什么呢?
目前,德国、美国正在推进以工业4.0为核心的物联网龙头应用,国内工业界也在考虑把物联网引入工业生产中,利用它独有的数据采集等优势,打造高度自动化的生产模式。与国际上传统产业与信息产业跨界融合的趋势相辉映,我国也出现设备制造业与物联网、互联网融合,创新产品和服务新模式的现象。从新增的“智慧制造”领域项目,包括智慧工厂、车联网、污染监控等,可以认为工业领域有望成为物联网对实体经济产生规模化和深度影响的第一重地。
与此同时,不仅当前发展比较好的领域应用将继续深化,包括智能交通、智慧能源、智能物流、智慧医疗等,面向社会管理、改善民生、公共安全等领域的物联网应用也将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和扶持。例如,家电行业借力物联网技术,已经率先开展拓展价值空间并改善产品服务的模式探索。这种创新模式,不仅涉足智能家居领域和家居设备,还将催生融合物联网元素的多种智能产品,如可穿戴设备、智能汽车设备、医疗健康设备、智能玩具等。
值得重视的是,在资金补助应用项目的同时,不能忽视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这决定了少数优秀的创新示范应用能否转化为大规模的产业。从《暂行办法》到《管理办法》,在平台建设方面,强调了平台的“公共服务”属性,把原先的“信息共享、综合配套”功能明确为“信息服务”功能。在这一方面,电信运营企业和大型互联网企业大有用武之地。据悉,工信部将支持电信运营、信息服务、系统集成等企业开展3—5个物联网典型应用示范工程的运营和推广,充分利用现有公共通信和网络基础设施开展物联网应用服务,重视信息资源的智能分析和综合利用,促进信息系统间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