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亚马逊进军物联网,智能市场之争又将打响

  

物联网

 

  今天不写案例、不写教程。四个小时前亚马逊推出了最新的物联网应用平台,被称作“AWS IoT”的这项服务,将使工厂生产车间、车辆、医疗系统、家电等物联网设备通过云计算技术相互连接。我想借此谈谈行业,想必会有人感兴趣。

  智能相关的话题一直不少,从年初的毕业生薪资排行,程序开发名列前茅,到谷歌、腾讯乘势进军,智能行业的投资如火如荼,14年用“疯狂”二字形容都不为过。

  有人才、有资本、有政策扶持,可是中国在高速发展的环境下却一直难出一款刺激市场成熟的好产品,这到底是为什么?这要从上个时代的物联说起。

  其实我一直很怀念第一次接触“智能”理念的时候,那是随便看一篇简单的阐述都会称奇道绝,最初的理论简直是电影中的情景。只可惜,那个年代相对传统,家居概念并未普及,居民消费能力也比较薄弱,所以这个话题只是昙花一现。而优秀的领域人才更是纷纷转型。这是一个欠佳的开始,毕竟行业起步晚,市场又不成熟,令人望而却步。

  直到互联网大咖逐渐渗入,谷歌重金收购Nest Labs一举撬动了全球智能市场的杠杆,直接登上亚马逊畅销榜。一时间,所有从业者都想进入智能领域捞一桶金。其实赚钱本身无可厚非,起初也有一些人想做出优秀的智能产品。虽然怀着崇高的理想,可是智能硬软件的开发成本巨大,若潜心研发,恐怕产品还未上市就会因为资金链断裂而胎死腹中。更让人无奈的是,国内市场还不完整,即便开发出一款好的产品,也会面临叫好不叫座的处境。在这种畸形的状态下,研发产品求快求推广,至于智能的核心、质量反而变成其次考虑。很长一段时间,只要上线一款产品,保证能在市场出现并不被淘汰,就可以获利颇丰,没有人再把心思投入到情怀中。这既不能怪开发者,也不能怪商家。只能说,当时的产品数量较少,消费者可选择的余地不大,而且开发者的思维也是局限的。

  当产品研发者一边抱怨消费者不予理解,没有欣赏能力,只愿意持续那种传统方式的同时,2014年的智能家居火了一把。互联网公司的助力掀起了消费者的热情,各大商场开始出现各类智能商品。这样一来,许多有理想的研发者看到了希望。原来,只要你认真研究出一款完美的产品,一样是大有前途。

  不过,想要有这般发展,需要累积的经验和强大支持,国内的中小团队是不具备这种实力的。那么一定会有人问,有没有大平台去统一一下行业标准?别说,还真有,2015年初出现了许多“标准”,苹果、三星等公司都以自己的产品为标准对外宣传。可惜的是,在长时间的比拼中不断投入,可是传说中的“标准”还是难以确定。个中的原因不去深剖析。只能说国内的第二次冲击失败了,自此之后就少有人再去“自找没趣”。国内的智能研发依然以开宝箱的模式来吸金,而且屡试不爽。

  说说智能的赚钱模式,归根结底就是三个字,挖土豪。一个地区一段时间只要有一个土豪买了这款产品就足矣。想想比尔盖茨的“未来屋”,是用真金白银堆起来的,不仅要实用还要美观,除了美观还需要安全。只要适合自己生活习惯,至于这款产品新不新颖就不重要了。

  2015年虽然冷清,但不能说没落了,至少市场是饱和的,开发成本的不断水涨船高,运营成本更是天文数字。这种畸形的发展被进一步深化,一方面产品的开发成本和难度相对都降低了,各种中小公司百花齐放。据统计,全国智能公司有超过10万家,资本市场的狂热,导致了这个行业的劣币驱逐良币。细细观察一般的智能产品你会发现多款模仿、抄袭的作品,甚至那些互联网大咖也在同质化产品的行列。若研发出一款成功的产品,月流水800万,开发团队落到手里的估计也仅仅为20%。这样畸形便又不断恶性循环。研发团队不再自主研发,以模仿,挪用代码等手段,更有甚者连外观都雷同,研发速度更是令人吃惊。自主创新的反而得不到青睐,抄袭模仿的却受到追捧。

  这也与国内消费者有着很大的关系,这里不便多说。就拿国内成功的智能背景音乐品牌“音丽士”来讲,如果不是一开始就走自主研发路线,并不断累积经验、研发核心技术。那么经历了这么多年的洗牌,只怕“音丽士”早已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