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光启科学在深圳龙岗阿波罗基地实现商测,使用的是“云端”1号,本次在东莞升空的商用版为“云端”2号。刘若鹏介绍,2号各方面的性能更加稳定。“今天我们商用首飞,与试飞有区别,有明确用户,有明确建设任务,建设起来是城市级云端号,正式投入稳定商业使用”。
此次首飞成功,或能推动东莞航空 航天 产业踏出第一步,催化东莞民用航空航天、物联网、大数据、创新智慧城市系统等新兴产业加速形成。
亮点
最高可升至2000米
负载200多公斤无惧风力
东莞云端号空中主体是特种纤维囊体,总体积3600立方米,总长度41.8米,最大直径13.8米,可搭载400公斤载荷,上升至1000至2000米高空,通过“一根缆”(光电复合缆)系留于地面锚泊系统,最后接入大数据中心,实现“超高铁塔”和“超低卫星”的功能。目前负载200多公斤,维护周期为15天,氦气纯化周期0.5年。球体充满气大约需要3小时。在锚泊状态,抗风可达25米/秒,在空中,其抗风可达20米/秒。
光启科学介绍,云端号主要由浮空平台和任务系统两部分组成。浮空平台通过装载氦气载重,也就是上述的囊体。而任务系统是根据应用需求,携带无线基站、超级WiFi设备或无线电视、电台的发射设备,也就是“云端”号下方的设备吊舱,从而可以广泛应用于无线通信、城市规划管理、大气污染监控、气象预报预警、灾情预报评估、海洋生态监测、精细资源勘测、应急事件管控以及水利建设管理等任务。
结构解密
空中主体:特种纤维囊体,具有较强的抗风能力,能满足东莞风场条件;较强的耐压能力,能够适应白天晚上的气体压力变化;良好的温湿度适应性,具备在东莞长期工作的能力。
空中电子系统:装载于囊体下方的多个设备舱,主要用于平台基础设备及应用载荷设备的搭载,具备基本的防雨、防雷、电磁兼容、故障自检及报警等功能,并具备升级扩展及对外数据分发能力。
空中、地面互联主体:是系留光电复合缆,为空中平台系留承力、光纤传输、能源供给的主体,与无线通信及卫星通信形成“云端号”通信链路,与球载高密度储能设备及地面应急发电机形成“云端”号能源供给系统。
三片尾翼:主要用于为云端号做姿态调整。在尾部有一个半球形的整流罩,主要起到保护吊舱、防雨的作用。此外,利用其较好的气动外形,减少气流的阻力。装载有雷电防护隔离装置,保护球体不受雷电损伤。
应用解析
东莞参与研发,“有一份”
根据早前的报道,因为航空空域限制,云端号可能选择在非洲或者新西兰等航空空白区域进行升空,这一次为何选择在东莞实现全球商用首飞?
市长袁宝成介绍,东莞前沿技术研究院参与了东莞“云端”号的研发。“如果不是我们参与,我们不一定先买,根据首套的优惠政策,对于研究院的发展,我们为他们提供一个发展平台。”东莞前沿技术研究院,主要在“云端”号的力学、通讯系统等设计贡献力量。这是第一方面。第二方面,东莞城市管理尚有不少薄弱环节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尽管PM 2.5环境不错,但是臭氧浓度高,那么怎么监控?还有污水的偷排,垃圾填埋场的管理,如果能够实现监控布点,那么可以很好地进行城市管理。第三方面是,东莞一直以来关注科技发展,力度很大。袁宝成强调,“现在来讲,布局布点很多,关键是如何维持下去。每一年出新东西,但是如何将出台的各项措施落地,像光启一般在东莞生根落地?”他介绍目前,东莞前沿科技研究院已经有80多名科技人员,超过70项的专利技术,60%以上属于发明专利,他鼓励东莞企业向光启学习。
一年内可能完成全市传感器布点
刘若鹏认为,物联网应用是非常重要的,如东莞2500平方公里,要实现传感互联很难,依靠已有的基站或许可以,但是很拥堵,如果依靠卫星,成本高。现在可以直接通过“云端”号就能够读出来。
由物联网导入不同的应用,能够进行不同商业拓展。“市民受惠,有可能不是直接的,如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预防。”刘若鹏介绍,目前项目完成的是平台基础设施的建设,未来进一步需要做的是大数据的管理、不同类型传感器的布点、功能平台的增加、相关部门的配合。东莞正与光启沟通布点范围,一年内或能完成全市布点,着重环保监控,包括水体等,最大可允许接入传感器数量达到10万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