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从下定了决心要写,到今天成稿,只有短短6个月的时间。我们整个科研小组的同学都参与本书的编写,他们包括(按姓氏拼音排序):曹志超,陈涛,董玮,韩劲松,何源,惠维,李默,李镇江,连硕,刘峻良,刘克彬,马强,苗欣,王成,王继良,郗旻,熊曙光,杨磊,杨铮,姚青松。第一稿出来之后,我和杨铮,陈涛,戴婧瑶、曹志超,张兰又进行了若干轮的反复修订和统稿。
自从我表达了打算编写这样一本书的意愿之后,许多国内外同行和业内人士都表达了热烈的鼓励和支持态度,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也给予了很大的帮助。我首先要感谢香港科技大学的倪明选教授,他多年来在科研工作上的教诲和指导让我受益良多。同时,过去6个月当中,对于本书写作以及物联网科研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我曾一次或者多次次当面请教过清华大学孙家广院士,中科院计算所李国杰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怀进鹏院士,北京邮电大学陈俊亮院士,IEEE并行与分布式系统学报(TPDS)主编Ivan Stojmenovic教授,浙江农林大学周国模和江洪教授,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大学李向阳教授,西安交通大学赵季中和齐勇教授,清华大学郑玮民、林闯和顾明教授,北京邮电大学马华东教授,南京大学吕健教授,东北大学于戈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李建中教授,东南大学罗君舟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陈贵海和王新兵教授,人民大学王珊教授,北京大学梅宏教授,西北工业大学周兴社教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马建峰教授,中国科技大学黄刘生教授,中科院计算所谢高岗和崔莉教授,南京邮电大学杨震教授,上海同济大学蒋昌骏教授,国防科技大学肖侬教授,山东大学孟祥旭教授,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秦志光教授,中国海洋大学郭忠文教授等等,书中的很多观点来自和他们的交流讨论。除此之外,许多高校教师审阅了本书的草稿,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另外,科学出版社的文戈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提供了很多出版方面的建议。物联网所涉及的内容跨越多个学科,而我的研究工作只限于其中几个方面,因此,本书实际上凝聚了很多物联网领域科研人员的智慧和见解。在此对这些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物联网正在以超越“爆炸”的速度发展,目前能够参考的材料几乎是千篇一律甚至可以说少的可怜,因此本书从某种程度上也成了雾里看花。当我们十年二十年之后来看今天这个文字,也许充满了错误与笑料。但是,如果我可以用一个豪迈的句子来结束这个小小探讨的时候,我想说,既然每个尘埃都将有一个独立的地址,现在我们可以认真的考虑把他们都连起来了。